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单一出炉,国内网友的关注点压根没在获奖者身上 —— 美国的玛丽・布朗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还有日本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没火,反倒把中国两位教授的 “陈年旧账” 给扒上了热搜。
不是说好了“诺奖在中国成家常便饭”吗?不是刚放话“25 年后超日本”吗?看着日本诺奖总数冲到 31 个,再瞅瞅咱们本土科学类诺奖那可怜的 2 个,网友的计算器和日历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这一天 “清算” 呢。
![]()
先说说第一个被“翻牌子” 的黄维教授。2013 年 9 月,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的他当着众人面拍着胸脯说:“十年之后,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大奖,在中国出现会成为常态,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奖项肯定能拿下,没任何悬念。”
这话放出去的时候,多少人听得心潮澎湃。结果十年过去,诺奖年年颁奖,中国网友年年 “陪跑”。更扎眼的是黄维教授自己的 “成绩单”——33 年职业生涯,发表了近 3000 篇论文,平均下来每 4 天就有一篇见刊。
这速度简直比打印机还离谱。要知道,普通人写篇课程论文都得熬几个通宵,改查重改到脱发,可黄教授倒好,算下来一天能产出 0.27 篇论文。更绝的是,他还不是专职搞研究的 “笔杆子”,身兼大学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等一堆要职,天天开会、应酬、评审忙得脚不沾地,居然还能保持这产出效率,网友调侃:“这哪是搞科研,分明是开了外挂。”
![]()
有人拿爱因斯坦做对比,这位物理界的巨人一辈子也就 11 篇核心论文,却撑起了现代物理学的半壁江山,够后人研究一百年。这么算下来,黄教授一篇顶爱因斯坦 276 篇,要是每篇都有真材实料,诺奖评委会怕是得专门为他开个专场颁奖会。
当然没人说这些论文全是 “水货”,但科研这事儿从来不是 “量变到质变” 的简单堆砌。就像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 “室温超导闹剧”,美国教授兰加・迪亚斯一年蹦出好几篇 “突破性论文”,结果全是造假,五篇论文被撤稿,不光砸了自己的饭碗,还浪费了全球科研机构的资源。网友的质疑很实在:“与其追求四天一篇的速度,不如沉下心搞出一篇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硬货。”
![]()
这边黄维教授的 “十年之约” 刚被拿出来复盘,那边饶毅教授又抛出了新的 “远期目标”。2025 年 10 月诺奖公布当天,他公开表示:“到 2050 年,中国的诺奖数量肯定能超过日本。” 还补充说日本的诺奖高峰期快过了,中国 2035 年后就会迎来爆发。
这话一出口,评论区直接炸了锅。先不说日本现在 31 个诺奖的基数,咱们本土科学类才 2 个,要想 25 年后超过,意味着从明年开始,每年至少得拿 1 到 2 个诺奖。可现实呢?别说获奖了,咱们连诺奖提名都从没上过热搜,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提名名单啥时候公布。
更扎心的是年龄问题。饶教授今年 63 岁,25 年后都 88 岁了,网友开玩笑说:“到时候能不能看清获奖名单都两说,说不定得让人念着听,还得在养老院门口拉个横幅祝贺预言成真。” 有人翻出旧账,说饶教授之前也预言过 “诺奖很快就有”,结果十年过去连影子都没见着,这新预言怕不是要步黄维的后尘。
![]()
最让人五味杂陈的,是日本这个 “老对手” 的表现。这次拿奖的坂口志文,之前居然当过好多年 “无薪研究员”,就靠着对研究的执念在实验室里熬了几十年。另一位同时拿化学奖的北川进教授,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一钻就是半辈子,他的研究能从沙漠里取水、能净化污染物,全是实打实的硬成果。
日本从 1949 年汤川秀树拿第一个物理学奖开始,就从没喊过 “超谁”“赶谁” 的口号。上世纪 60 年代他们就定下目标,把国民收入的 2% 投到科研里,70 年代就兑现了承诺。更关键的是,他们真敢让科学家 “坐冷板凳”—— 就算十年不出成果,经费照样给,实验室照样开,从不催着要论文、要突破。
![]()
再看咱们这边的科研环境,简直是两个极端。35 岁门槛、45 岁瓶颈,年轻人没资历拿不到经费,年纪大了没成果就被当成 “潜力耗尽”。考核看论文数量,晋升看项目经费,就像有人说的,“谁愿意花三十年研究一个‘没用’的问题?万一出不来成果,职称没了,饭碗也没了。”
去年那个 “室温超导闹剧” 就是个典型例子,为了快速出成果,有人不惜造假,最后不仅毁了自己,还误导了整个领域的研究方向,浪费的资源难以计数。更讽刺的是,网上喊 “中国诺奖要爆发” 最凶的,往往是那些连篇像样论文都发不出来的人;而真正泡在实验室的科学家,张嘴都是 “还在试”“数据不稳”“可能得推倒重来”—— 懂行的人都知道,科学里从没有 “打包票” 的事。
有网友总结得特别到位:“诺奖不是 KPI,没法靠五年计划完成。它就像老酒,得靠时间酿,靠寂寞熬。” 今年诺奖颁奖时就有个趣闻,有位获奖者以为通知是垃圾邮件,还有位直接 “失联” 了,直到颁奖前才找到。真正的科研者眼里只有实验数据,哪会天天惦记着获奖?
其实大家不是非要拿诺奖证明什么,而是反感这种 “口号式科研”。就像职场里那些最爱说 “形势一片大好” 的人,领导一问就拍胸脯 “肯定没问题”,真出了事第一个删微信跑路。科研这事儿,来不得半点虚的,日本 31 个诺奖摆在哪儿,没一个是靠预言得来的,全是实验室里熬出来的、数据堆出来的。
![]()
饶毅教授说 25 年后超日本,没人否认中国科研有潜力,但潜力不是靠嘴说出来的。
与其花时间预言“25年后如何”,不如想想:
今天的研究生,能不能安心做三年不发论文的课题?
今天的教授,敢不敢把90%精力投入一个未知方向?
诺奖从来不会颁给“预言家”,只会留给沉默的攀登者。
所以,少立点flag,多坐会冷板凳。
等到哪天,我们不再热议“何时拿诺奖”,而是讨论“哪个实验室又出了新发现”时,那才是真正的接近了诺奖。
毕竟,科学从不辜负沉默的攀登者,只反感浮躁的预言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