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警方公布的死者照片时,徐荣的手抖了一下。那张脸,他太熟了,是徐娜,他20年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班同学。
可谁能想到,这个曾拿过全国作文冠军、一路杀进剑桥读博的“隐形学霸”,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竟是一张冰冷的遗照,和一桩震惊全岛的双尸案。
![]()
47岁,独居,遗体已成白骨,父亲也早已离世。
没有家属认领,没有亲人送别,只有几个老同学,在微信群里刷屏转发:“谁认识她?帮帮她。”
徐娜的成长轨迹,是典型的“学霸模板”。
父母是科研人员,搞技术、爱读书,小时候随家人从东北移民新加坡,一口普通话带着东北腔,文静,不爱说话,但一写作文就拿奖。
1997年,她从英华初院毕业,不仅是华文学会的骨干,还拿下了全国中学生华文写作比赛甲组冠军。这可不是随便写写,是现场限时、千人竞技的硬核比拼。
![]()
你以为她是文科生?错。
转身就进了国大电脑科学系,2001年本科毕业,2003年硕士,2008年,剑桥大学博士到手。
这履历,放哪儿都是“卷王中的战斗机”。
毕业后,她没回国,而是留在欧洲,在法国国家数位科学研究院(INRIA)当研究员,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朋友圈里都是代码和论文。
![]()
她的人生,本该是“学术女神”的剧本。
可翻她的博客,画风又不一样了。2010年春节,她写道:“今天做了顿饭,却总想起我妈炒的酸菜白肉,东北的冬天,一家人围着锅,热气腾腾。”
还有一篇写:“我是小区唯一的亚洲人,下雪天没人扫,我就自己拿铁锹铲,突然想起小时候和同学一起扫雪,边扫边打雪仗……”
字里行间,全是对东北老家的思念。
她写榴莲:“在新加坡才敢尝,原来人生要多试,才知滋味。”这句话,像极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内向,但愿意尝试。
可2013年后,她的博客停更了。没人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只知道2012年,她突然从法国辞职,回到新加坡,住进盛港组屋,从此深居简出。
邻居说,她后期行为异常:有人看见她在电梯厅拍手唱歌,有人见她对着空气说话,买菜靠父亲帮忙,而父亲去世后,她几乎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
一个剑桥博士,一个曾在三大名校深造的高材生,怎么会变成这样?
没人说得清。或许是长期独居带来的心理压力,或许是文化隔阂下的身份迷失,又或许,是某种未被诊断的精神困境。
但最让人心酸的是:她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失去了连接。
在法国,她是研究员;在新加坡,她是“徐小姐”;在中国,她连个能联系的亲戚都找不到。
父母双亡,无亲无故,连死后,都要靠20年前的同学发朋友圈找家属。
案发后,国大电脑系的老同学炸了锅。“太难过了,她那么聪明,怎么会这样?”“我们得帮她找家人,不能让她走得这么孤单。”
![]()
徐荣,那个和她打过乒乓球的同窗,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寻亲。他联系法国前同事,托人在中国东北打听,甚至说:“实在找不到,我们就募捐,给她一个体面的后事。”
这群人,当年和徐娜并不算特别熟。
她不是社交达人,不爱聚会,打球认真,说话客气,但就是这份“安静的好”,让多年后的他们,仍愿意为她奔走。
这起双尸案,警方还在调查。但比起案件本身,更让人唏嘘的是徐娜的一生。
她曾是东北雪地里奔跑的小女孩,是新加坡校园里的作文冠军,是剑桥塔尖的科研新星,是法国寒冬里思念家乡的游子。
![]()
她聪明、努力、有教养,可最终,却在一间组屋里,独自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她的故事,不该只是一则“非自然死亡”的新闻。
她该被记住的,是那个在球台前专注打球的女孩,是博客里写“人生要多试才知滋味”的追梦人,是千万海外学子中,那个曾经闪闪发光的“徐娜”。
而这场跨越三国的寻亲,不是为了破案,而是为了告诉世界:她来过,她努力过,她值得被温柔以待。
愿她的灵魂,终能回到那片她思念了一生的东北雪原。
那里,有她妈妈做的酸菜白肉,有她和同学打雪仗的笑声,有她从未说出口,却一直藏在心底的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