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审批新政策细节流出,预计在2025年底或迎来调整了。目前国内地铁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时代,而且一批几条线的规划建设动辄800亿元投入,很容易拖垮一个中小城市的财政。其实自2022年南通开通地铁后,截至2025年上半年,均未有新晋地铁城市。
![]()
据最新消息,在新版地铁审批规则当中,除了对资本金比例大幅提高外,重点是对800米可达性覆盖通勤人口有更细致要求,比如1000万以上城市为65%,500-1000万城市为50%等。也就是说,新地铁附近要求人口密度一般要达到1.5万人/平方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以地铁站为核心,如果东西南北1公里达到1.5万人/平方公里,相当于是被认为是中密度,高于2万人/平方公里被视为高密度。也就是2*2公里范围内要有6万人甚至8万人。其实,我们的地铁客运强度0.7这个指标考察了这么多年,发现不如把问题前置,考察地铁站附近的密度,包括岗位密度和居住密度。还有就是票款收入占运营成本的比例,不能每年越来越低。
之前考察客运强度0.7,主要是简单易算,但这两年矛盾比较突出,体现在地铁可持续运营艰难。地铁每年要花的钱和每年挣得钱(票务收入),两者的缺口越来越大,甚至票务收入连基本的水电空调人员成本都兜不住,更不要提地铁列车的保养维护等成本,而且不是一个定额补贴可以保得住的,每过一年,欢欣鼓舞迎接几十公里新地铁开通的时候,票务收入没怎么增长,成本缺显著提升了。
现在的趋势,就是要控制一下,每年还是给地铁补贴,但这个补贴,不会因为你的新开地铁里程增长就无限制增长,那样永远包不住。除了给地铁的固定一部分补贴之外,剩下的需要靠票务收入和其他收入自己挣。那些所谓的一部分城市盈利的地铁,是把补贴算进去的盈利,而不是不靠补贴自己就能盈利。
地铁站附近的范围,目前来看就是地铁站附近800米的距离。刚好,我就在走到地铁站700多米的地方,属于走起来还不太远尚可接受的距离,再远基本上就要开车骑车电动自行车或者公交接驳了,地铁的吸引力开始逐步下降。
![]()
拿经常拉出来批判的北京地铁16号线东管头南站,作为一个商务区难得的地铁换乘站,附近800米是什么样的?是滨水文化公园,不是说公园不好,是这种寸土寸金三环里地铁站旁边的宝地,拿来修公园,而且还是地铁换乘站,还是一公里10亿的8A编组地铁车站,确实不经济。而且16号线沿线公园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堆。
那这种车站,按照以后的考核方向,就应该置换。绿地可以置换到更需要它的地方,比如旁边的丰台镇,下面标数字的都是公园,可以看到公园在没地铁的西四环丰台镇附近比较稀缺,反而在丽泽商务区过多。好在现在大方向已经明确了,以前那种用免费提升客流强度的招数已经没有意义了。
还有福州地铁的滨海快线,十一前开通的时候也采用了差异化价格,这样反而是更有利于地铁长远发展的局面。常规地铁的机场线,票务收入/成本的比例偏低,要用其他线路来交叉补贴,但其他线路也是亏损的情况下,用不够的锅盖盖不住越来越大的窟窿。
2026年起,还在用免费地铁的大概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文旅因素,节假日走文旅专门的预算,吸引游客和本地人出门消费,这个和发消费券是类似的,激发消费旅游的活力。还有一个就是真的在新线路或者绿色出行日或者特定日期,用免费来吸引人来试试坐地铁,这和外卖平台发奶茶优惠券类似,提高乘坐地铁的频次。
而用地铁站附近人口密度,票务收入/运营成本*100%等指标逐步代替之前以客运强度为主的指标,能够更让地铁企业和所在城市地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不然公交遇到的困境发生在一些城市的地铁上,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
总的来说,国内在上个年代的地铁玩法,基本都是先大量举债修地铁,尤其是郊区新城,令沿线土地升值然后抵押获得更多贷款,然后继续修地铁,升值,抵押,修地铁等,周而复始滚雪球,咱们谓之曰“土地财政”。
那么,新规定实质是要斩断这种运作链条,因为达到该密度的地区一般开发程度已经较高,比如作为参考,首尔特别市人口密度为15,615.17人/平方公里,基本不再具备抵押或出让大量生地的条件。当然,地方发现无利可图就会慢慢放弃这种模式,从而让地铁从一个“金融工具”慢慢重新回归到“运输工具”的本源角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