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中国学术界最无奈的维权。10月11日,101岁的钟世镇院士在生日宴后一年,被迫发表声明控诉:有人冒充我学生蹭合影!将其发往朋友圈和研究所等公开场合,造成师出名门假象,以达到商业目的。而当事人,某诊所老板杨炯的回应也充满委屈:“我就发了条致敬朋友圈啊”。这场看似滑稽的纠纷,实则撕开了当代社会最隐秘的认知裂缝:当学术权威沦为朋友圈的打卡景点,我们究竟在消费什么?
![]()
杨炯的辩解看似逻辑自洽:参会合规、未冒认师生关系、照片未商用,甚至主动删除朋友圈内容。但这些回应如同手术台上的局部麻醉——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掩盖核心病灶。院士声明中那个关键细节被刻意淡化:他们通过冒领庆典服装混入核心区域,纠缠钟院士达10多分钟,大量拍照拍视频,这与其说是无心之举,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学术镀金”流水线作业。在医疗行业,一张与学术泰斗同框的照片,放在诊所橱窗就是无形的信用担保,挂在官网就是高级的学术背书,其价值远超普通合影。
![]()
钟院士团队的激烈反应绝非小题大做。这位用解剖刀揭开人体奥秘的科学家,此刻正在解剖一个更复杂的标本——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认知。当真学生们需要排队1小时才能与恩师合一张影,而投机者却能组团“刷副本”式拍摄,这种对比本身就是对学术伦理的暴力解构。正如网友精妙比喻:“真正的师徒传承是慢火细炖的煲汤,有人却偏要当自热火锅来泡——图快图省事,失了真味。”
![]()
现在双方各执一词,院士方声明与杨炯方不存在师徒关系,要求其公开道歉,承诺不得使用相关材料“招摇撞骗”。杨炯则称名下公司没有拿院士旗号牟利,就是照了照片。
这场闹剧最荒诞之处在于,双方可能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院士声明中“企图造成师出名门假象”的指控,精准戳中了教育界的病态——在这个迷信标签的时代,连学术成就都需要合影佐证。而杨炯们的行为逻辑,不过是医疗圈“持照抢劫”潜规则的冰山一角:某民营医院院长私下透露,他们的专家墙照片费用比装修预算还高,这背后是整个行业对“权威形象”的病态追求。有权威背书,人们当然信任得多。
![]()
当我们在讨论这场纠纷时,真正要审判的不是某个具体人物,而是整个社会的认知惯性。钟院士用几十年光阴沉淀的学术尊严,不应成为背景板。若不警惕这种“快门代替思考、滤镜取代科研”的惯性,所有学术权威终将沦为网红直播间的背景墙——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隐喻——学术碰瓷!
![]()
你认为院士团队方严正声明有无必要?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联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