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 cor pulmonale) 中,"cor"为拉丁语"心脏"之意,"pulmonale"则为拉丁语"肺部"之意。
肺源性心脏病即指两种器官的病理关联——当肺部疾病导致心脏功能异常时便会发生此病。
![]()
通常情况下,来自全身的脱氧静脉血汇入心脏右心房。
随后血液进入右心室,经泵送通过肺循环抵达肺部,在此过程中完成血氧结合。肺循环是一个低压系统,其压力值通常维持在10至14毫米汞柱之间。
血液经过肺部氧合后进入左心房,随后流入左心室,最终被泵出输送至全身组织。
![]()
当心脏无法泵出足够血液满足机体需求时,初期称为心功能不全,若持续恶化则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可分为两种类型:收缩性心力衰竭(心室在收缩期无法有效泵血)和舒张性心力衰竭(舒张期心室充盈不足)。
根据受累心腔不同,又可分为右心衰竭、左心衰竭以及双心室同时受累的双心室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特指肺部疾病引发的右心功能不全,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右心衰竭。
![]()
肺部疾病会阻碍血液氧合过程,从而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作为代偿机制,机体启动"低氧性肺血管收缩"过程:当某个肺泡通气不足时,其对应的肺小动脉会发生血管收缩,将血液分流至通气良好的肺泡区域。
![]()
这一机制在局部调节中十分有效,但当肺部疾病导致大量肺泡通气不足时,广泛性肺血管收缩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即众多肺小动脉同时收缩会显著增加肺循环阻力。
![]()
当大量小动脉同时收缩时,肺循环阻力显著增加,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此时肺动脉血压会持续高于25毫米汞柱。
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难以将血液泵入肺循环。与左心相比,右心室壁较薄,且习惯于在低肺血管阻力下射血。
![]()
若发生急性肺部疾病(如肺栓塞),血栓阻塞肺动脉血流会导致右心室压力急剧升高,使右心室像充水气球般过度扩张。
而对于慢性肺部疾病,长期的高压状态会使右心室发生代偿性肥厚——即心肌细胞增生以增强收缩力。
这种肥厚属于向心性肥厚,即新增肌小节与原有肌小节呈平行排列。
随着心肌壁不断增厚,心室腔空间被挤压,导致血液充盈空间减少,从而引发舒张性心力衰竭。
右心室肌质量增加也意味着心肌耗氧量上升,更严重的是,冠状动脉会受到增生心肌的压迫,致使右心室血供进一步减少。
供需失衡最终导致右心室缺血,进而引发收缩力减弱和收缩性心力衰竭。
![]()
肺源性心脏病的根本原因是肺动脉高压,其通常源于三大类疾病:一是肺实质损伤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二是肺血管本身病变(如慢性血栓栓塞或复发性血栓);三是影响胸廓活动的疾病(如脊柱后侧凸畸形时脊柱弯曲导致肺扩张受限)。
需要重点区分的是:左心功能不全或衰竭虽可导致肺动脉高压,但因病源始于心脏本身而非肺部,故不能归类为肺源性心脏病。
同样,原发性右心衰竭(如右心室心肌梗死或肺动脉瓣狭窄所致)因根本缺陷在于心脏而非肺部,也不属于肺源性心脏病范畴。
由于肺源性心脏病源于肺动脉高压,其症状全部与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相关。肺动脉高压可引发严重呼吸困难、疲劳和晕厥;而右心衰竭会导致全身静脉血液淤滞,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及外周水肿。
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通常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该检查可显示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升高的证据。
![]()
后续可通过其他检查明确病因,例如采用肺功能检测来排查慢性肺疾病。
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并评估血管扩张药物反应的金标准诊断方法,则是右心导管检查。
![]()
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针对其基础肺部疾病。
给予氧疗可改善低氧引起的血管收缩,血管扩张药物则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欢迎关注点赞收藏!
以上图片内容来源:Osmosis.org
原文链接:https://www.osmosis.org/learn/Cor_pulmonale?from=/md/foundational-sciences/pathology/cardiovascular-system/hypertensio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