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苏州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团队发表的《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引发轰动,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一突破打破了“水稻无杂种优势”的国际定论,为全球水稻增产开辟了新路径,而华国锋同志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十年求索:从“偶然发现”到“关键突破”
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源于一场跨越十余年的科研攻坚。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试验田发现一株籽粒饱满的天然杂交稻,其产量远超常规品种,这让他首次萌生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设想。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系统阐述研究思路,正式开启我国籼型杂交稻研究的序幕。
![]()
科研之路布满坎坷,在特殊历史时期,试验曾多次受阻。1970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在常德市召开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时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代主任的华国锋点名袁隆平参加会议,并请他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杂交水稻科研的情况 。袁隆平如实汇报了科研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华国锋听后鼓励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尽快把它搞成功 。华国锋还向湖南省有关部门吹风,要求他们对杂交水稻研究大力支持 。
![]()
全国会战:“三系”配套的协作奇迹
“野败”的发现点燃了攻关的火种。1971年,湖南成立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团队主动将“野败”植株及不育材料分发给全国13个省区的20多个单位,掀起跨区域协作攻关热潮。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由中国农林科学院与湖南省农科院牵头,集结全国科研力量联合攻关。
![]()
1973年,攻关取得决定性胜利: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张先程等在东南亚水稻品种中,筛选出一批恢复度达90%以上的“恢复系”,能让杂交后代恢复可育性并表现出强优势。至此,“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体系完全建立,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全面成熟。
![]()
时代意义:改写粮食生产格局的突破
这一成果直接为我国粮食安全埋下关键伏笔。1974年,湖南省试种20多亩,平均每亩产量超过650公斤,充分显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优势 。1975年10月,全国杂交水稻第四次科研协作会在长沙召开 。12月,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洪新给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华国锋写了汇报信,华国锋听完汇报后,当即拍板:中央拿出15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推广,其中120万元给湖南作为调出种子的补偿;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市)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
![]()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华国锋同志在其中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他与袁隆平之间的这段渊源,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