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白话解读: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的一种特殊情况及应对方法。患者服用桂枝汤第一服后,不仅病情未缓解,反而增加了心烦不安的感觉。这并不是药不对证或病情加重,而是由于邪气较重、药力相对不足,正气(药力)与邪气激烈交争,郁滞于经络,导致气血一时不畅而出现“烦”的现象。
此时,治疗策略是先针刺,再服药:
- 针刺风池、风府穴
-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后,是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能疏散头面风邪,疏通经络气血。
- 风府穴(属督脉):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为“风邪聚集之处”,擅长祛风解表。
- 针刺作用:通过针刺这两个位于头项部、临近太阳经分野的要穴,可以迅速疏通经络中郁滞的邪气,为桂枝汤的药力扫清障碍。
- 继服桂枝汤
- 在针刺疏通经络之后,再服用桂枝汤,此时药力便能顺利发挥作用,通达体表,从而调和营卫,汗出病愈
临床启示与延伸:
- 病机关键:此证属“病重药轻”,邪气郁遏较甚,单纯药力难以透达。
- 针药结合的典范:展示了中医外治(针灸)与内治(汤药)相结合的优势,针刺先行开路,汤药随后建功。
- 选穴思路:不仅限于风池、风府,临床也可根据情况选用风门穴(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尤其是有化热倾向时,此穴尤擅宣肺清热解表。
- 现代应用:对于感冒、头痛、项强较重,服药后感觉“憋着不出汗”伴烦躁者,可先予推拿或针刺上述穴位,常能迅速缓解症状,增强药效。
总结:
本条提示医者,临证需灵活变通。当方证相对却疗效不显,甚至出现异常反应时,需考虑是否是邪气郁滞的问题,并积极采用针灸等外治方法辅助,为药物发挥作用创造最佳条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