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过中秋重阳,总有人说“这些节俗太麻烦,不如简单过”。
以前也这么想,直到床头摆了本《清嘉录》,每天翻几页才发现,古人过节日,根本不是“瞎折腾”。
![]()
他们吃月饼、走月亮、登高插茱萸,每一件事都藏着对生活的用心。
中秋不止吃月饼:“人月双圆”的仪式,藏着中国人的情感牵挂
现在提到中秋,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吃月饼,有人觉得月饼又油又甜,实在不好吃,可古人吃月饼,重点从来不是“好吃”,是它代表的意思。
《清嘉录》里写得明白,中秋夜里摆月饼祭月亮,图的是“人月双圆”,月亮圆了,家人也能团圆。
除了祭月,月饼还是亲友间的“情感纽带”,以前交通不方便,中秋寄一盒月饼,就像在说“我惦记着你”。
不像现在,发个红包就完事,少了点郑重感,更有意思的是“走月亮”,好多人没听过这个习俗。
![]()
其实在过去的江南地区,中秋夜女子们都会盛装出门,三三两两在月光下散步,有的地方还叫“走三桥”,得走过学士桥、长生桥、如意桥这样的吉祥桥,一边走一边为家人祈福。
四年级语文课本里有篇《走月亮》,写的是作者和阿妈在洱海边走月亮的情景,文字里全是温柔。
想想看,秋夜的月光洒在地上,女子们穿着漂亮衣服,聊着家常慢慢走,这种热闹又安静的场景,比现在刷手机有意思多了。
这就是仪式感的意义,它让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一样,让你记得“今天是中秋,我该和在乎的人好好待在一起”。
苏东坡就特别懂这种感觉,他在徐州和弟弟苏辙一起过中秋,开心地写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他知道,月亮每年都圆,可身边的人未必一直都在,后来他被贬谪,再回徐州时孤身一人,再读这句诗,才更明白当年团圆的珍贵。
现在我们总说“中秋随便过”,可真等身边的人不在了,才会想起,曾经一起吃月饼看月亮的日子,有多难得。
![]()
还有个小知识,现在我们用的公历,跟月亮没半点关系,可古人用的阴历,是按月亮的圆缺算的。
说阴历八月十五,不用出门就知道天上准是满月,说初一三十,肯定见不着月亮。
这种“跟着月亮过日子”的感觉,让古人跟月亮特别亲近,现在我们看日期只看公历,慢慢就忘了“今夜月亮圆不圆”,也少了点对自然的感知。
重阳登高不只是爬山:消灾祈福的习俗,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最有名的习俗就是登高,好多人以为这只是“秋天锻炼身体”,其实最早是为了消灾。
《清嘉录》里记了个传说,东汉时有个叫桓景的人,师傅告诉他九月初九家里会有灾祸,让他带家人登高、戴茱萸、喝菊花酒。
桓景照做了,回家发现家里的鸡鸭牛羊都死了,说是替他们挡了灾。
当然这只是传说,可背后藏着古人的智慧,重阳节在秋冬交替的时候,天气变凉容易生病,茱萸有驱虫祛湿的作用,菊花酒能暖身,登高则能活动筋骨。
![]()
古人用这些方式预防疾病,比现在硬扛着强多了,后来登高慢慢变成了娱乐活动,白居易就写过诗,说重阳节被朋友从被窝里拉出来爬山,一开始不情愿,爬到山顶看到美景,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除了登高,重阳节还得吃重阳糕,这糕是米粉做的,五颜六色很好看。
更有意思的是给孩子的仪式,天亮的时候把糕搭在孩子额头上,说句“愿尔百事俱高”,希望孩子以后的日子步步高升。
这就是古人的“谐音梗”,用“糕”的谐音“高”,藏着美好的祝愿。
不光是重阳糕,中国人喜欢的“百财(白菜)”“五福(蝙蝠)”,都是这么来的,把心意藏在日常事物里,含蓄又温暖。
![]()
王维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在重阳节写的。
他在外地,想跟兄弟一起登高插茱萸却做不到,只能隔空想念,现在我们离乡工作,重阳节也很少回家,可要是能给家里打个电话,说句“今天登高了吗”,也是一种牵挂。
古人的仪式感,从来不是“必须做什么”,是让你记得“这个日子该想念谁,该祝福谁”。
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它让我们记住生活里的珍贵时刻
以前我总觉得仪式感是“形式主义”,摆个月饼祭月、走三桥祈福,都是瞎耽误功夫。
直到读了《清嘉录》才明白,仪式感的重点是“感”,它帮我们把情感表达出来,把珍贵的时刻记下来。
比如中秋的月饼,不是非要吃多好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月饼的瞬间。
重阳的登高,不是非要爬多高的山,是和朋友一起流汗、一起看风景的快乐。
这些事看起来麻烦,可正是这些“麻烦”,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边界”,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忙碌,好好陪伴家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烦恼,为自己和他人祈福。
![]()
现在的生活太快了,我们总说“没时间过节”,其实是忘了“为什么过节”。
古人用一年的时间期待中秋重阳,用各种仪式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他们知道,月亮会缺,人会离别,所以才格外珍惜团圆的时刻,我们现在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却反而少了这份郑重感。
下次过中秋,不妨试着摆块月饼祭祭月,跟家人聊聊过去的事,过重阳,约上朋友爬次山,吃块重阳糕。
不用多隆重,只要用心,就能找回古人说的仪式感,就像苏东坡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不完美,那些团圆的时刻、用心的瞬间,才更值得被记住。
这本书读得越久,越觉得古人活得通透,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都藏在这些小小的仪式里。
![]()
我们不用完全照搬古人的做法,可至少该记得,节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停下来,好好感受生活,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