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军事领域的今天,传统的“人控机”或“机代人”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的伦理与战略风险。人机协同不应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应是构建一种动态制衡的智能共生体,使AI成为可控的延伸,而非失控的代理。
一、技术层面:构建“人在回路”的韧性控制架构
1、分层授权机制
战术层:AI处理实时数据(如目标识别、威胁评估),但攻击指令需经人类操作员二次确认(“人在环中”)。
战役层:AI模拟推演作战计划,人类指挥官保留最终决策权(“人在环上”)。
战略层:完全由人类把控AI武器的研发边界与使用红线(“人在环外”)。
案例:美军“忠诚僚机”项目设定AI无人机仅执行护航任务,开火权始终归属飞行员。
2、可解释性与审计追踪
决策溯源系统,记录AI每一步判断的数据源、权重分配及置信度,确保人类“理解为何而战”。引入第三方验证模块:国际机构可接入测试AI行为是否符合规则,防止“算法黑箱”。
二、伦理层面:建立“责任共担”的约束框架
1、打破“责任真空”陷阱
明确人类操作员为第一责任人,即使AI误判,指挥官仍需为未尽审查义务担责。设立AI伦理委员会:由跨领域专家监督训练数据筛选、算法价值观校准(如禁止针对平民的自主杀伤)。设计“道德嵌入”技术,在强化学习中注入不可侵犯的约束条件(如“不攻击医疗设施”),违反则触发系统锁死。
2、探索价值对齐研究:使AI目标函数与人类战争法、人道主义原则深层耦合。
三、战略层面:塑造“可控威慑”的平衡态
1、防御性AI优先发展
聚焦反导、网络防御等被动安全AI,降低主动进攻型自主武器的战略风险。通过技术透明化(如联合演习展示防御逻辑)减少误判。
全球治理新范式
![]()
四、现实挑战与突破方向
技术瓶颈:需突破小样本学习(适应复杂战场)与对抗鲁棒性(防数据投毒)。政治阻力:大国需搁置“技术优势优先”思维,转向共同生存利益(如防止AI误触核按钮)。未来路径,有限场景试点(如海上无人舰艇交战规则)到多边数字条约(参照《特定常规武器公约》)。
AI军控的本质不是禁锢技术,而是驾驭其力量。当人类以谦逊之心设计“可信赖的协同伙伴”,而非试图创造“绝对服从的杀手机器”,我们才能避免重蹈核时代的覆辙。真正的军备控制始于我们赋予AI的每一行代码中的克制,终于人类集体智慧对战争本质的永恒反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