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早年就进了广播电视系统。五十年代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干活,主要做节目编辑,六十年代转到电视领域,参与一些小剧集的制作。设备不先进,但他总爱钻研故事怎么讲,人物怎么塑形。
七十年代,他执导过几部历史小剧,风格稳扎稳打,到了八十年代,王扶林接手大项目,1983年当上《红楼梦》的总导演。这部剧从筹备到播出,花了三年多时间,1987年一放出来,观众反响热烈。他注重还原原著,服化道都下功夫,成了古典名著改编的标杆。
拍完《红楼梦》,王扶林没闲着,继续在央视干活。1989年,央视决定翻拍《三国演义》,高层直接点名让他当总导演。他一开始有点犹豫,这部剧比《红楼梦》难多了,外景多,战争戏多,群演一大堆,预算也高到一亿元。
![]()
那时候一亿元是天文数字,放到现在也够呛。他几次向上级提换人,但上级说不行,你经验足,就你来扛。没办法,王扶林硬着头皮上,从1990年开始筹备。每天他都忙着选角、改剧本、勘景地,亲自把关每个环节。
选曹操的时候,卡壳了。王扶林脑子里过了一遍认识的演员,觉得李法曾合适。李法曾那时候有点名气,演过历史剧,外形和气质都对得上曹操的奸雄范儿。剧组联系上他,确认档期后,定下来试戏。李法曾起初答应了,但试戏过程出问题。
他没好好准备,说有其他事耽搁,不想试,直接定他得了。王扶林不同意,坚持程序要走,李法曾见谈不拢,就甩手不演了。这下剧组傻眼,拍摄日子近了,主角色空着。王扶林火大,有人汇报工作时,他忍不住发飙,说曹操都跑路了,还拍什么三国。
![]()
李法曾这事儿,说到底是态度问题。那年代演员不像现在流量明星那么娇气,但有些人有名气后,就开始摆谱。他演过几部戏,粉丝不少,本以为接曹操能添光彩,结果因为不愿试戏,错失机会。
剧组紧急开会,副导演沈好放推荐了鲍国安。鲍国安家里父母是舞台演员,从小耳濡目染。他十三岁考进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过儿童剧《刘文学》。1978年,考上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留校教书。教书同时,他也拍戏。
![]()
王扶林听说鲍国安,觉得靠谱,亲自去拜访。鲍国安那时在上海拍戏,赶回北京试戏。试了段挟天子令诸侯的戏,王扶林当场拍板,用他。鲍国安接下曹操,压力不小。他读了大量历史书,问很多人对曹操的看法,不光按原著,还加了自己的理解。
拍摄从1991年开始,历时四年完成。外景从河北到山西河南,群演四十多万。鲍国安在戏里骑马挥剑,挖地道时泥土沾身,坚持拍。后期配音,他亲自改发音,确保准。剧播出后,曹操形象深入人心,他拿了1995年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和金鹰奖最佳男演员。
![]()
这部剧成功,不光靠鲍国安,王扶林的统筹功不可没。资金一亿,用在道具、马匹、服装上,真实还原三国场面。播出后,观众反复看,推动古典文化传播。鲍国安借此成名,但也困在曹操形象里。后来他演《鸦片战争》的林则徐,谢晋邀请,他又火一把。
94版《三国演义》到现在还被重播,证明了这一点。鲍国安的曹操,不是单纯奸雄,而是有深度的政治家,观众认可。李法曾后来演配角,平平淡淡。整个事件,接地气地说,就是生活里常见的那种,一个人摆谱,另一个人捡漏,但背后是努力和坚持的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