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关于赵高,最根深蒂固的谣言,莫过于“他是个太监”。这个说法的源头,是“赵高兄弟几人皆生于隐宫”的记载。
后世学者想当然地认为,“隐宫”就是太监阉割后静养的密室,毕竟明清时期,太监净身後需在避光房间里养伤百日,这“隐宫”听着就像这么个地方。
更有人添油加醋:赵高的父亲因犯罪被阉,母亲刘氏跟一个赵姓男子私通,生下赵高兄弟,后来赵高也被阉了,才得以入宫。
可这完全是对秦汉“隐宫”的误解。
![]()
在秦朝,“隐宫”根本不是太监的“疗养室”,而是类似汉朝“掖庭宫”的地方,专门安置犯了罪的宫人、地位低下的宫女,说白了就是皇宫里的“低端生活区”。
赵高的母亲,正是这里的一名罪臣之女;而他的父亲,身份则要尊贵得多:赵国王室后裔。这对身份悬殊的男女,相遇在秦国的宫廷里,处境却同样艰难。
赵高的父亲作为赵国质子,被派到秦国后备受冷落,日子过得提心吊胆,跟当年秦始皇父子在赵国当人质时的窘迫如出一辙;而赵高的母亲,因家人获罪沦为宫奴,在隐宫里过着任人差遣的日子。同病相怜的两人走到一起,生下了赵高兄弟。
![]()
可碍于质子身份,赵高的父亲不能常住在隐宫,年幼的赵高只能跟着母亲长大。在充斥着白眼和差遣的环境里,他尝遍了底层的屈辱,既没有王族后裔的尊荣,又带着“罪臣之子”的烙印,这种身份的撕裂感,成了他后来拼命向上爬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秦赵本就同源,都姓“嬴”,只是后来分支不同,有的以“赵”为氏。秦始皇早年在赵国时也姓赵,继位后才改回嬴姓;而赵高因赵国灭亡,从父氏改回“赵”姓。
从出身来看,他和秦始皇竟有几分相似:都有王族血脉,都曾在异国受辱,可最终的人生走向,却截然不同。
![]()
朝是出了名的“法治社会”,自商鞅变法后,“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成了国策,只要精通秦法,哪怕出身卑微,也能出人头地。赵高把这条上升通道摸得透透的。
他知道,自己没有显赫的家世可依,唯一的筹码就是本事。于是,他一头扎进秦法的典籍里,白天跟着宫吏学习律令,晚上就着油灯默写条文,甚至把复杂的法律条文编成易懂的口诀,方便记忆。
靠着这股狠劲,他不仅吃透了秦法,还写出了一本名叫《爰历》的法学专著,这本书后来成了秦朝官员学习法律的教材之一,连秦始皇都听说了他的名气。真正让赵高走进秦始皇视野的,不只是他的才学,还有他的“硬实力”。
![]()
史书记载他“彊力”(即强壮有力),而秦始皇需要的,正是一个既懂法律、又有体力的近臣。当时秦始皇设置了“中车府令”一职,负责管理皇帝的车马、安排出行仪仗,甚至要亲自为皇帝驾车,这个职位相当于“贴身司机+保镖”,必须是皇帝绝对信任的人才能担任。
赵高凭借“懂法+力强”的双重优势,成功拿下了这个职位。要知道,当时秦始皇最看重的两个人,一个是手握兵权的蒙恬,一个就是赵高:蒙恬被派去辅佐太子扶苏,赵高则被任命为少子胡亥的老师,专门教胡亥学习秦法。
可也正是这个安排,让赵高和蒙恬结下了梁子。
![]()
有一次,赵高因工作失误触犯律法,蒙恬作为执法官员,直接判了他死刑。就在刀要落下时,秦始皇却下令赦免了他,不是因为偏袒,而是赵高办事“勤奋有序”,是个能用得上的人。
这次死里逃生,让赵高彻底明白:权力才是最硬的靠山,而胡亥,就是他未来的“靠山”。
秦始皇生前,赵高始终是个恭顺的近臣;可当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后,他骨子里的野心彻底爆发了。他很清楚,一旦扶苏继位,蒙恬必然会掌权,自己迟早会被清算;而胡亥年幼懦弱,只要把他推上皇位,自己就能操控大权。
![]()
为此,赵高布下了三步颠覆棋局:第一步,说服李斯,篡改遗诏。他找到丞相李斯,没有绕弯子,直接抛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扶苏继位,蒙恬会取代你当丞相;要是立胡亥,你还能保住相位。”
李斯虽是开国功臣,却也难逃“权力诱惑”,最终选择和赵高同流合污。两人伪造秦始皇遗诏,赐死扶苏和蒙恬,胡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秦二世。
第二步清除异己,掌控朝政。胡亥继位后,赵高开始“借刀杀人”。他先是怂恿胡亥杀光自己的兄弟姐妹,毕竟这些人都是潜在的“皇位竞争者”,胡亥昏庸,竟真的下令处死了二十多个手足;接着,他把矛头对准了李斯。
![]()
赵高故意在胡亥寻欢作乐时,让李斯去劝谏,惹得胡亥厌烦,再趁机诬陷李斯“谋反”。最终,李斯被处以“具五刑”,连族都被灭了。
第三步指鹿为马,测试人心。李斯死后,赵高成了秦朝实际的掌权者。可他还不满足,想看看满朝文武到底听不听自己的。于是,他在朝堂上牵来一头鹿,却说是“千里马”。
胡亥笑着说“这是鹿”,赵高却坚持是马,还让大臣们表态。凡是说“鹿”的大臣,后来都被赵高找借口杀了;剩下的人,再也不敢违逆他。
此时的赵高,已经不满足于“掌权”,他想直接当皇帝。可当他带着御玺去登基时,朝堂上的大臣们却集体沉默,没人下跪朝拜,没人高呼“万岁”。
![]()
赵高这才明白,自己虽然能操控权力,却得不到天下人的认可。无奈之下,他只能放弃称帝,把皇位传给了秦始皇的孙子子婴。
赵高以为,子婴和胡亥一样好操控,可他错了。子婴深知赵高的狠毒,继位前就和心腹商量好:“赵高杀了胡亥,又怕大臣们反对,才立我为帝,迟早会杀了我。”于是,子婴以“生病”为由,拒绝去宗庙继位。
赵高没办法,只能亲自去子婴的住处催促。刚进门,埋伏好的武士就冲了出来,一刀结果了赵高的性命。子婴还觉得不解气,又下令灭了赵高的三族,把他的头颅挂在咸阳城楼上示众,这个把大秦搅得鸡犬不宁的人,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家族覆灭的下场。
![]()
其实,就算子婴不杀赵高,他也活不了多久。当时刘邦已经率军逼近咸阳,项羽也打败了章邯的秦军主力,秦朝的灭亡已成定局。
赵高作为“秦亡祸首”,不管落到刘邦还是项羽手里,都只会是死路一条,刘邦要“诛暴秦”,需要赵高的人头安抚民心;项羽恨秦朝灭了楚国,更不会放过这个秦朝的“奸臣”。
大秦的灭亡,不能全怪赵高,秦始皇的暴政、胡亥的昏庸,早已为秦朝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可赵高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秦亡”的潘多拉魔盒,加速了这个帝国的崩塌。
![]()
他用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靠阴谋上位的人,最终也会被阴谋吞噬;而背叛人心的人,终究会被人心抛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