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找剧看,就像开盲盒 —— 要么被雷得外焦里嫩,要么被腻得昏昏欲睡。如今的影视圈仿佛中了 “烂剧魔咒”,剧情离谱、演技拉胯不说,个别作品还敢在价值观底线上疯狂蹦迪。
好在央媒及时出手,点名批评了 6 部堪称 “行业反面教材” 的神作。要是你一部都没踩坑,那恭喜你,妥妥的 “人间清醒追剧人”!
![]()
一、《东八区的先生们》:油腻成灾,把低俗当 “男性魅力”
张翰大概是被 “霸道总裁” 人设焊死了脑袋。想当年《一起来看流星雨》里的慕容云海,虽带点青涩却灵气十足,谁能想到十年后他自导自演的《东八区的先生们》,直接把 “油腻” 演绎到登峰造极。
![]()
剧中四位男主活像从 “油物训练营” 毕业的学员:紧身衣勒出啤酒肚,台词里塞满荤段子,连打招呼都带着迷之自信的挑眉。
最辣眼睛的当属张翰本人的 “咸猪手” 名场面 —— 镜头里他毫无顾忌地将手按在女演员胸口,生生把职场戏拍成了 “潜规则教学现场”。

央视锐评 “十年打磨的诚意之作在哪里”,直接戳破了这部剧的遮羞布。
下架之后的张翰倒是玩起了 “人设反转”,又是剃寸头演歹徒,又是机场秀霸总穿搭,可观众早看透了:与其在造型上反复横跳,不如沉下心磨磨演技靠谱。
![]()
二、《雷霆战将》:魔改抗战剧,给八路军烫头抽雪茄
当 “八路军战士” 顶着锃亮的发胶大背头、住着欧式别墅打鬼子时,观众彻底绷不住了。
《雷霆战将》号称 “青春版抗战剧”,却把历史剧拍成了 “偶像天团出道纪录片”:战士们的皮靴比脸还亮,师长在战壕里优雅地抽雪茄,就连行军路上都要对着镜子整理发型。
![]()
这种对历史的轻浮解构,连小朋友都看不下去:“课本里的先烈们要是这么时髦,还用得着吃草根树皮吗?”
人民日报痛批 “创新不是胡编,尊重历史是底线”,最终这部剧开播仅 11 天就匆匆下架。
![]()
主演张云龙倒是 “嗅觉灵敏”,转头就扎进仙侠剧拍变装视频,扫帚一挥变身白衣剑仙,评论区一片尖叫。只是不知道,当他对着镜头耍帅时,会不会想起被自己 “魔改” 的抗战历史?
三、《抗日奇侠》:手撕鬼子太上头,神剧把历史当爽剧
如果说《雷霆战将》是 “偶像化” 侮辱历史,那《抗日奇侠》就是 “玄幻化” 透支民族情感。
剧中五位 “奇侠” 各怀绝技:太极高手隔空打飞日军,绣花姑娘银针取敌首级,最夸张的当属 “手撕鬼子” 名场面 —— 壮士双手一发力,敌人直接被撕成两半,血浆特效比恐怖片还震撼。
![]()
这种把残酷战争娱乐化的操作,连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手撕鬼子’不是热血,是对先烈的亵渎。” 尽管该剧未被下架,但观众用遥控器投票:豆瓣 3.5 分,差评如潮。
如今剧中 “奇侠” 们大多销声匿迹,唯有演员李嘉明在短视频里玩起了 “反差萌”,穿着农民装演绎 “偷玉米” 剧情,不知是自嘲还是警示,倒也让人感叹:神剧误人,戏路真的会越走越窄。
![]()
四、《风起洛阳》:流量为王的翻车现场,主角演技被配角 “碾压”
当宋茜、王一博带着千万粉丝滤镜走进《风起洛阳》,观众本以为是 “顶流 + 大 IP” 的王炸组合,没想到却成了 “演技扶贫” 现场。
![]()
主角们要么眼神空洞像在念台词,要么肢体僵硬如同 AI 走位,反倒是咏梅、刘端端等配角用细腻演技撑起了整部剧。有观众吐槽:“配角在认真演戏,主角在认真营业,高下立见。”
人民日报直接点明病灶:“领衔主演演技差异过大,毁掉了剧集的整体质感。” 这背后折射的正是影视圈的 “流量怪象”—— 片方迷信粉丝经济,却忘了电视剧的核心是 “演” 不是 “炒”。
![]()
如今流量神话逐渐破灭,这部剧也成了 “用流量换口碑” 失败的典型案例,留给行业一个思考:当滤镜褪去,演员还剩什么?
五、《我叫刘金凤》:和服穿进古装剧,文化自信碎了一地
当女主穿着改良版和服在朝堂上蹦跶,男主戴着日式乌纱帽批奏折时,观众终于意识到:这部打着 “古装轻喜剧” 旗号的《我叫刘金凤》,根本是在搞文化混淆。
![]()
剧中寿司、和服等日式元素频繁出镜,连礼仪都透着 “大和风”,很难不让人怀疑导演是在 “曲线输出日本文化”。
![]()
在 “文化自信” 呼声高涨的当下,这种操作无异于顶风作案。人民日报严肃警告:“拒绝盲目跟风,守护文化根基。”
![]()
剧集下架后,女主辣目洋子的资源却依旧火爆,新剧《芬芳喜事》热播时,她穿着剧组服装跳舞的视频登上热搜。有人疑惑:犯了文化错误还能一路绿灯,到底是市场宽容,还是底线模糊?
六、《谈判官》:浮夸奢靡毁三观,教坏青少年的 “毒教材”
黄子韬主演的《谈判官》堪称 “悬浮剧” 天花板:富二代男主住着亿元豪宅,谈生意全靠耍帅拍桌,台词里夹杂着青岛话和韩式英语,演技尴尬到让观众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更严重的是,剧中纸醉金迷的生活场景传递出扭曲价值观:“努力不如嫁得好,奋斗不如遇总裁。”
![]()
人民日报直言不讳:“披着现实题材外衣,内核却是虚妄的偶像剧套路。” 可悲的是,即便被点名批评,这类 “灰姑娘逆袭” 的浮夸剧依然层出不穷,甚至催生了 “工业糖精” 流水线。
![]()
当青少年沉迷于这种 “捷径幻想”,谁来告诉他们:真正的成功,从不是靠偶遇霸道总裁?
结语:烂剧横行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 “病”
这 6 部被点名的烂剧,暴露出影视圈的三大顽疾:一是对历史缺乏敬畏,二是对流量盲目迷信,三是对文化根基的漠视。当张翰们沉迷于油腻人设,当片方把 “雷点” 当 “卖点”,当历史和文化成为博眼球的工具,毁掉的不仅是一部剧,更是观众对行业的信任。
好在央媒的批评如同惊雷,叫醒了部分 “装睡” 的人。作为观众,我们或许无法决定影视剧的产出,但可以用遥控器投票 —— 拒绝烂剧,就是对好作品最大的支持。下次打开追剧 APP 时,记得摸摸良心:今天,你避雷了吗?
资料来源
《影视创作不能丢了历史魂》- 人民日报 - 2020 年 12 月 15 日
《流量明星≠收视保障 演技才是演员的立身之本》- 光明日报 - 2021 年 3 月 8 日
《警惕文化混淆:古装剧不是 “万国服饰秀”》- 中国艺术报 - 2022 年 5 月 20 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