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储能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30% 至 40%,2030 年投资总规模有望突破 6000 亿美元。作为占据全球 75% 以上锂电池市场份额的产业强国,中国储能企业在欧美政策壁垒与全球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正通过本土化布局与技术创新开辟出海新路径,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
(备注:图源网络,侵权删)
欧美政策重构市场规则带来显著挑战。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将 30% 投资税收抵免与电池组件本土化率挂钩,要求 2025 年本土化率超 50%,未达标企业将错失补贴红利;欧盟《净零工业法案》则通过碳足迹核算、“热扩散” 测试等严苛标准抬高准入门槛,叠加《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的溯源要求,使中国企业出口成本增加 15% 以上。“政策壁垒已从关税限制转向供应链管控,单纯产品出口模式难以为继。” 业内人士指出,2024 年已有超 20% 的美国储能招标明确限制非本土化产能参与。
本土化生产成为破局关键,头部企业加速全球布局。比亚迪在墨西哥北部新建的储能电池工厂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规划年产能 20GWh,可覆盖北美 80% 的电网侧储能需求,借助北美自贸协定规避 IRA 限制;其欧洲慕尼黑工厂则聚焦户用储能系统组装,本地化采购率达 60%,预计 2026 年投产后面向德语区市场供应。
不止于此,阳光新能源、派能能源等企业也分别在西班牙、意大利落地生产基地,通过 “本土制造 + 区域研发” 模式获取政策红利,2025 年这类本土化项目预计占中国企业海外出货量的 35%。
技术优势仍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储能技术已形成多元路线布局,锂电领域实现系统效率提升 4% 至 6% 的高压直挂技术突破,液冷储能系统可将电芯温差控制在 ±1.2℃,循环寿命普遍突破 8000 次;压缩空气、钠离子电池等技术也完成工程化验证,支撑长时储能场景需求。“我们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在欧洲电网测试中,响应速度比当地产品快 30 毫秒,LCOS(度电成本)低 0.05 欧元 /kWh。” 某企业研发负责人透露,技术溢价使中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仍保持 10% 以上的份额优势。
全球市场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未来五年,北美将维持 65-70GWh 的年新增装机规模,加州、德州仍是核心市场,但中国企业的本土化产能有望将市场份额从当前的 22% 提升至 40%;欧洲户用储能市场年增速将超 50%,碳足迹管理能力成为竞争关键。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展现潜力,中东 “风光储算” 一体化项目、东南亚电网侧储能需求增长迅猛,为中国企业提供增量空间。
“出海不是简单的产能输出,而是标准、技术与供应链的全球协同。” 行业资深专家强调,面对固态电池研发竞争、国际标准差异等挑战,中国企业需持续攻坚核心材料技术,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随着本土化产能释放与技术迭代加速,中国储能企业正从 “产品供应商” 向 “全球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 转型,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关键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