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和球迷群全在讨论“威少收到中国球队报价”这事儿,说真的,这消息一出来,大家一边在刷数据一边在吐槽工资帽,也算是十月里的小热点了——毕竟谁能想到,NBA巨星的职业选项竟然与CBA直接对喷起来呢,你说巧不巧,篮球先锋报的Carmichael Dave爆料:威少收到了中国球队半个赛季的合同,待遇差不多顶得上国王的四倍,有点夸张但真不稀奇,毕竟威少这名字在中国篮球圈子里也不算陌生,拿底薪在NBA是363万美元,放到国内,单价直奔千万人民币,怎么看都不像仅仅是“养老”合同。
细究起来,这新闻给球迷制造的情绪反差其实蛮大的,NBA底薪已经是绝对的顶级运动员待遇,但碰上中国球队开价——四倍,这数字谁都得愣一下,虽然具体球队没透出来,业内消息是真掩不住,国内这些年花钱请老外球星的套路大家也早见怪不怪,弗雷戴特当年在上海大杀四方,球迷都还记得,周琦回国混CBA都能拿2500万左右,威少的数据和名头,完全够资格,场均21+7+8,生涯四季三双,9次全明星,MVP,讲道理,想让他折腾一阵,还能带流量带比赛,搞票房,实在好理解。
![]()
那么问题来了,威少真的会考虑这份合同吗,其实球迷讨论的尖锐在于他的处境,36岁,不年轻了,但上赛季还在掘金场均13分6助攻将近5板,说摆烂吧,人家在季后赛扔了几把关键球都能拉满氛围,换作是其他老将,早就在NBA边缘蹭合同,威少呢,还能稳坐轮换,若说国王只开底薪,他肯定不甘心;但若真去CBA,面对起伏水平、不讲武德的联赛节奏,他能打到啥程度,大家也都在抠细节,毕竟中国联赛你说强吧,战术温吞,节奏怪,反而消耗球星体能和心态,做全明星导游还是冲冠拼老板,威少又要怎么选,算是内容推动的核心。
舆论视角也很微妙,微博热搜下网友纷纷点赞回怼,有的说“威少来国内无敌”,有的直接摆烂:“别添乱了,CBA不是养生联盟”,甚至还有人联想到马布里的模式——老马在北京混出了文化标签,带队夺冠,做了主帅,混得风生水起,但现实是,威少的个人打法和脾气,跟CBA这几年喊控卫驱动、年轻化的战略其实有点碰撞,中国球队买的更多是影响力和票房,比赛内容还是要本地球员主导,所以给高薪其实也是赌一把市场效应,放在NBA,威少就是再打一年,也顶多是偶尔爆种带带节奏,薪资谈不上太高,这才有了“去不去中国,反而变成讨论世界杯”的奇观。
![]()
再拆一拆情理线,这份顶薪背后不光是竞技层面,更多是赛场外的商业考量,别忘了,NBA名星跳槽CBA,早几年已经不是新鲜事,史蒂芬森和JR史密斯都混过,结果褒贬不一,威少这种球星,有流量也有争议,来国内联赛一场球必定是爆满,代言广告直接拉升,中国球迷对明星的消费能力是全球顶级,球队肯烧钱买热度也好理解,但篮球归篮球,真到了季后赛,不出意外还是会让人期待“外援能翻江倒海,还是被本地球员蹂躏”,这种打法博弈才是联赛的看点,而威少会不会满血出击,全靠自身调整和环境适应。
看来看去,其实威少现在的职业生涯正卡在一个节点,18年NBA老兵,数据和荣誉都不差,可惜工资帽一压,联盟越来越年轻化,大个子控卫也越来越少,看国王掂量半天只敢开底薪,说明球队对他是真没底,愿意混轮换但不会当核心,反观中国市场给了天价合同,相当于用资本补贴情怀,也算是球员最后一波刷存在感的窗口,球迷角度想的是,“来一把吧,看威少国内暴走”,但理性分析,竞技归竞技,薪资归薪资,威少无论去哪,都是在用过往荣誉和人气博一个新故事。
![]()
所以说,威少是留守NBA继续拼第十八个赛季,还是转身接受中国球队的高薪邀请,其实都是一场现实博弈,数据和荣誉是资本,但市场和情怀才决定最后流向,球迷只能点赞观望,等下一步官宣——这事儿,也许很快会有答案,我们不妨等着看,威少的下一个决定,是继续对喷联盟的青春风暴,还是用票房和老将情怀再刷一次传奇,反正无论去哪里,总会有人为他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