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场早有预兆的告别。
10月10日,有消失报道宗馥莉已于9月12日辞去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等全部职务,且相关程序已通过股东会与董事会审议。
![]()
▲图源:微博
距离她去年接棒父亲宗庆后执掌娃哈哈,不过一年多时间。
这不是宗馥莉第一次从娃哈哈的核心岗位离开,但此次辞职为何显得如此决绝?从内部文件到工商信息的变动,种种迹象早已勾勒出这场告别背后的复杂棋局。
外界最先联想到的,是娃哈哈那枚价值千亿的商标。今年9月,一份娃哈哈宏辉食品的内部通知揭开了关键矛盾:“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这意味着,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宗馥莉,已无法单独决定商标的使用权。
如今的娃哈哈股权呈现三方制衡:国资股东上城文旅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任何决策都需股东一致同意。
宗馥莉曾试图推动商标问题解决,却陷入僵局。当商标使用的合规风险持续发酵,辞职似乎成了她绕开困局的选择。
令人困惑的是,宗庆后时代的股权结构与如今并无本质差异,为何他能自由调度商标资源?
答案藏在历史惯性与权力平衡的微妙变化中。
宗庆后作为企业创始人,凭借个人权威与长期积累的人脉,能在股东间达成默契。而宗馥莉接手时,不仅要面对创始人光环的消散,还要处理突发的股权纠纷。
2018年由宗庆后主导的职工股权回购,在其去世后引发退休员工诉讼,职工持股会的24.6%股权归属成谜。
这使得宗馥莉无法形成稳定的支持阵营,自然难以复刻父亲的决策效率。
更现实的是,宗馥莉推动的现代化管理改革触动了旧有利益格局。宗馥莉心腹成员被审查,娃哈哈内部权力暗流涌动,让她在商标谈判中更难获得支持。
叔叔所谓“水军害了宗馥莉”的说法,显然低估了这场商业博弈的复杂度。
![]()
![]()
▲图源: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辞职消息曝光的同时,多家娃哈哈关联公司悄然更名为“宏胜”,而宗馥莉主导的新品牌“娃小宗”已完成社交平台认证。
这个5月才提交商标申请的品牌,背后是宗馥莉掌控的宏胜集团——这家从娃哈哈代工厂成长起来的企业,已构建起饮料全产业链能力。
宏胜集团的生产基础正是宗馥莉的核心底气。它不仅能复刻娃哈哈的产品工艺,更已为“娃小宗”注册了涵盖茶饮料、矿泉水、啤酒等45个品类的商标。
首款凝香乌龙无糖茶直接瞄准Z世代,试图摆脱娃哈哈的品牌老化包袱。对宗馥莉而言,放弃娃哈哈的治理权,反而能彻底摆脱股东制约,专注新品牌运作。
但娃小宗的前路绝非坦途。娃哈哈采用的“伞型品牌模式”虽让品牌定位模糊,但30年积累的渠道与认知度难以替代。
更严峻的是市场竞争。农夫山泉已通过“东方树叶”“尖叫”等品牌形成大树型布局,精准占据细分赛道。
娃小宗既要面对传统巨头的挤压,也要应对新消费品牌的冲击。消费者对“娃小宗”的接受度仍是未知数:它既想借“娃”字绑定情怀,又需建立独立认知,这种平衡极难把握。
从娃哈哈到娃小宗,宗馥莉的选择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主动突围。
她摆脱了内部权力斗争的消耗,却要直面市场竞争的残酷考验。而职工股权案的悬而未决、国资股东的潜在影响,家族遗产的搏斗仍在分散她的精力。
死守娃哈哈或许会陷入慢性消耗,自立门户则需承担失败风险。
这场豪赌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对宗馥莉还是中国饮料行业,这段转型故事都远未到落幕之时。
参考消息:
第一财经:《叔叔宗泽后发声:水军害了宗馥莉,使她越走越远 、无法回头》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