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中秋之夜,维港的风拂过林立的楼宇,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将清辉洒在这座国际化的都市。光影交错间,香港的脉搏与传统节日的节律悄然合拍:街坊在公园铺起报纸,摆上月饼与柚子;湾仔的灯会亮起古老的传说;家人围坐,孩子举着灯笼奔跑,笑语在海风中回荡。此情此景,既是香港的日常,也是中华中秋文化的生动注脚。
中秋的核心是“以月寄情”。在中华文化里,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意涵。它是思念的载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相隔千里的人得以在同一轮明月下心意相通;它是团圆的象征,“月圆人团圆”,将自然之象与人间之情巧妙联结。这种“以月寄情、以节抒情”的方式,使中秋节超越了单纯的民俗活动,成为凝聚人心、温润人情的文化纽带。
传统习俗的现代诠释
在香港,这一传统被完好地继承并不断焕新。维多利亚公园的灯会以现代光影技术重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古老故事在夜色中变得鲜活;社区中心里,长者教导孩子制作纸灯笼、猜灯谜,一盏盏灯火点亮的不仅是夜晚,更是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各大博物馆也推出与中秋相关的专题展览,从古代的月宫铜镜到文人的赏月诗卷,让市民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感受传统之美与历史之深。
更深一层看,中秋所蕴含的“家国同构”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秋的团圆,始于家庭的围坐,扩展为对社区、城市与国家的共同祝愿。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下,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也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逢中秋,市民在赏月思亲之时,也自然而然地祈愿香港的繁荣稳定、祖国的国泰民安。这种由家及国的情感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月寄情,亦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饼的甜糯、柚子的清香、灯火的温暖,构成了节日的感官记忆,也映照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期待。在香港,这份期待体现在每一个为生活打拼的日常:清晨的茶楼热气腾腾,中环的天桥行色匆匆,夜校的教室里灯火通明。正是无数个人的努力,汇聚成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韧性,也让节日的祝福变得具体而实在——有稳定的工作、可靠的住房、优质的教育、清洁的环境与和谐的邻里关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千古名句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亲友的祝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民族与国家的期盼。祖国统一与民族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也是香港与内地同胞的共同心愿。中秋之夜,当内地与香港的民众在同一轮明月下举杯相庆,那份跨越地域的共同情感便愈发清晰:我们共享同一段历史、同一种文化,也共同承担着让国家更富强、让民族更自豪的责任。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秋节所展现的,正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下来,感受传统的温度;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中找到自我,增强身份认同。香港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这里,中秋的传统习俗与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形成了包容而富有活力的文化景观,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与自信。
文化自信的行动实践
文化自信,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中。它体现在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珍视与参与,体现在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与保护,也体现在用现代的语言与方式去诠释和传播中华文化。特区政府、民间组织、教育机构与媒体可以携手合作:学校将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纳入校本课程,让孩子在课堂与实践中感受传统;社区举办更多的赏月雅集、诗词朗诵与民俗体验活动,让节日氛围浸润人心;媒体通过优质的内容创作,讲述中秋故事,传扬家国情怀。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都会让文化自信变得更加坚实而有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香港的中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是香港社会和谐共处、包容互鉴的生动写照,也是国家繁荣发展、民族走向复兴的美好缩影。当我们在维港边抬头望月,不妨把心中的思念化作建设的动力,把节日的祝福变成踏实的行动:关心家人、关爱邻里、投身社区、服务国家。让香港在坚守法治与自由的同时,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