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在“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现场,由组委会全票通过,将“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颁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他的颁奖词是:“钱学森,平凡造就真正的伟大。”
说起钱学森的名字,很多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等等,一系列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相关的成就与头衔。
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那就必然绕不开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
这位母亲在历史的记录中仅有寥寥数笔,就如同这世上诸多看起来平凡的母亲一样,她被淹没在了儿子的荣誉、鲜花与掌声背后。
但是,钱学森回顾一生里对他影响最深的17个人时,他道:“排在这17人之首位的,是我的母亲。”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那么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母亲是如何培养出优秀的钱学森呢?
![]()
思想开明,鼓励孩子见识广袤世界
章兰娟出生于清末晚期,章家是当时杭州富甲一方的商贾之家。
清朝末年对于女性的教育仍然是以对传统贤妻良母作为目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
然而,章兰娟的父母却与当时的世俗“反其道而行之”,让章兰娟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在当时的女性中是相当罕见的。
多年深厚的教育,使得她不仅熟读中国文史典籍,喜欢诗词,更是精通女红刺绣,称得上真正的大家闺秀。
![]()
△钱学森母亲章兰娟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思想也随之涌入中国,章兰娟也随之而紧跟潮流去接受新式西学教育,她的父母对此也并未阻拦。
正是由于受到父母的思想影响,章兰娟在对钱学森的教育上也是秉持着开放鼓励的态度。
在封建时代的传统观念中,男孩长大成家立业,在父母身边侍奉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章兰娟却并不这么认为,她很早就对钱学森说:“命运注定你不能永远留在家乡,不能永远和父母在一起。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有勇气去闯荡世界。”
面对这样一位敢于放手的母亲,钱学森曾经借用了弗洛伊德的一句话:
“受到父母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无限信心,在现实中才会经常取得成功。”
没错,钱学森的那颗敢于追梦的心,充分自信地建立,都离不开章兰娟的开明思想以及她对儿子走出去的鼓励。
也正是因为这份鼓励,才让钱学森在求学生涯中走出国门,跟随美国空气动力学泰斗冯·卡门学习,最终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孩子终有离开父母的一天,只有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前行、适应社会,才是给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注重启蒙教育
培养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幼年时的钱学森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他拥有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3岁时就能够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并且能够理解《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这类中国传统的儿童读物。
![]()
△钱学森幼年时:与母亲的合影
更甚的是,年仅3岁的他,能够仅凭心算就完成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因而被街坊邻里称之为“神童”。
这些所谓“天赋”的培养,却与章兰娟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章兰娟从不采取所谓的“讲道理式”的教育,而是采用行动式的教育方式。
钱学森还在幼年之时,章兰娟便给他制定好了每日的功课表:
早晨,按时起床,锻炼身体;早饭之后学习诗词,中间休息时间阅读儿童读物;到了下午,则是学习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
日复一日对规则的坚持,让钱学森在幼年时就培养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阅读习惯。
钱学森读小学时,每到暑假时的天气燥热难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无法静下心来。
章兰娟便拿出一幅字来,上书九个毛笔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9笔,共81笔。
她要求钱学森每天端坐于桌前描上一笔,等所有字描完,一共81天,而暑假最热的时节也正好随之度过。
其实,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消寒图”的做法,此时被章兰娟借用而来训练钱学森的耐心和毅力。
也正是章兰娟的这种对意志力的刻意训练,让钱学森在归国后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科学研究。
习惯贯穿于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让孩子们获益终生。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身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陪伴着孩子认真依照执行。
只要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求变为了行动,行动最终会转变成习惯。
![]()
以身作则奠定孩子价值观
除了知识文化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对于钱学森的人格情感的培养上,章兰娟自然也不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
相对于言教,她更明白身教才是对孩子情感和人格培养的根本。
章兰娟的一生乐善好施,关心并同情下层市民。
钱学森曾这样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淳朴善良的女性。”
“她是个通过自己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
![]()
△钱学森少年时:全家于杭州合影
在钱学森的记忆里,自家四合院的大门总是敞开着的,母亲也总是在接待、救济前来敲门那些穷苦的邻居。
与此同时,在钱学森年少时,章兰娟经常给他讲述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的故事。
章兰娟认为,任何一民族的特性和人生价值的观念,都会体现在它的历史之中。她说:“精读史学的人,必然对祖国有着最深厚、最忠诚的情感。”
章兰娟日复一日的乐善好施与传统的文化故事结合在一起,在钱学森少年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要反哺社会和祖国的种子。
这颗种子在钱学森的成长过程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成长为了参天大树。
1932年,钱学森亲眼目睹了日军飞机对上海的狂轰乱炸。
抱着想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考取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的庚款留美的公费生。
也正是抱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初心理想,1936年钱学森赴美留学。
![]()
△钱学森赴美留学在邮轮上留影
钱学森在美国求学师从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28岁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35岁就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的位置。
也正是因为这些斐然卓著的成就,当他决定回国时遭遇到了美国的重重阻力,各类政治迫害接连而来。
先是被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执照,随后在回国登船的时候,在港口忽然被捕,紧接着就是随之而来的抄家、拘留,以及长达五年之之久的软禁与监视。
但是,无论多有多少困难,不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
![]()
△钱学森全家合影
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他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自此以后,在钱学森等一众科学家的带领下,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步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在钱学森的心里,国家重于一切,他说: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
毛主席曾经评价钱学森,“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来说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
相对于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母亲的人生显得平静清淡,她所做到的似乎都不过是日常琐碎的小事。
但也正是这些小事,铸就了钱学森“万丈高楼”般成就的坚实地基。
莫言说:”每个人自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不谈言教,只谈身教。
这一点,章兰娟做到了,所以她的“平凡”造就了钱学森的“伟大”。
所谓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让孩子通过父母去寻找自我,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优秀孩子的养育离不开母亲的影响,你的眼界藏着孩子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