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丹阳
图/羊城晚报记者 曾育文
在刚刚结束的“双节”长假中,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交通大省广东,其高速公路网络以一系列令人侧目的交通数据,为外界提供了观察其经济活力与社会动能的直观视角。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数据显示,继10月7日,广东高速公路网单日车流量攀升至1053.5万车次,打破了历史峰值后,10月8日广东高速公路网单日车流量再度突破千万。
这不仅是屡创纪录的日子,更意味着广东用九天之内三次刷新历史峰值、四次突破“千万车流”的方式,为2025“双节”假期画下了惊叹号。
9月30日,1001.36万,首破千万;10月1日,1029.11万,再破纪录;10月7日,1053.5万,三度冲顶;10月8日,单日车流再度突破千万。
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照见的不只是广东假期“出行红”和车轮滚滚,更是一个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的速度与底气。
经济大省广东既以“制造业当家”,更有服务业和消费领域所积蓄的强劲势能。这些流动的“活力画卷”在这个假期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
京港澳高速春岗立交北往南方向返程车辆排起长龙,一眼望不到头,蔚为壮观。
单日车流四次突破千万
在衡量区域经济景气度时,交通流量特别是小客车流量,往往被视为比传统统计数字更为即时的“硬指标”。
假期单日车流四次突破千万,不仅仅是出行数据的简单叠加,也是广东基础设施承载力、公共服务效率与区域经济内生动力深度耦合的体现。
对流量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驱动这股洪流的核心引擎——粤港澳大湾区。
在10月7日高达1053.5万车次的峰值车流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高速公路车流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达到801.97万车次,占比超过七成,并实现了10.83%的同比显著增长。
而从10月1日-10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车流量约5820.43万车次,同比增长9.61%。
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其内部联通性和经济密度仍在持续增强。
在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10月1日至10月8日),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两大“黄金通道”的表现:
深中通道10月8日长假总车流量132.6万车次。其中10月7日的车流量达到17.26万车次,同比增长高达27.03%。
港珠澳大桥车流量约16.25万车次,同比增长17.62%。其中,10月7日录得2.42万车次,同比增幅达到惊人的55.97%。
两大“黄金通道”的高效运转,成功将大湾区的经济活动和人员流动紧密串联起来,不仅满足了旅客的跨城往返需求,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基础设施缩影。
在9月30日假期前夕,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的车流量增幅分别达到37.52%和26.82%,显示出强烈的提前部署与高效率使用的特征。
此外,虎门大桥车流量约111.73万车次,同比增长13%。南沙大桥车流量约148.98万车次,同比增长9%,进一步佐证了大湾区内“跨江跨海”黄金桥梁的协同效应。
“人口磁吸”入省车流飙升95.87%
车流就是人流,人流就是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当导航软件上的“出行红”连片闪耀,广东把“经济大省”的招牌擦得锃亮——这里不仅有制造与外贸,更有超大规模市场与超强人口磁吸力。
高速公路流量的结构性变化,揭示了广东作为人口流入大省的强大吸引力。
在10月7日返程高峰日的数据中,入省车流量约达68.72万车次,同比增幅高达95.87%。相比之下,出省车流量约19.19万车次,同比增长32.34%。入省车流的近乎翻倍增长,侧面证实了节前外出旅游的居民与节后返岗人员形成的强烈叠加效应。
人流的方向,就是产业的方向。入省车流接近出省四倍,说明“回广东”比“出广东”更迫切——这里有岗位、有订单、有未来。
纵览整个长假,广东出省车流量约275.68万车次,同比增长43.68%;入省车流量约318.01万车次,同比增长18.88%。
工厂机器响、港口轮船密、展会客商多,车流不过是经济脉搏的最直观外溢。
同时,10月1日至10月8日,广东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2.76亿人次,日均量3446.08万人次,同比增长9.2%,创历史同期新高。
这一数据彰显了广东对全国人才与劳动力的持续磁吸效应。在经济结构调整期,庞大且稳定的人口基础和回流,是支撑其消费市场和制造业生产韧性的关键。
除了公路交通,其他关键运输指标同样印证了广东经济的活跃度:
—-铁路:10月1日,广东铁路客运量达到256.28万人次,同比增长14.24%。广州南站当日到发旅客92.2万人次,一举刷新了历史纪录。
——民航:10月1日民航客运量为30.46万人次,同比增长8.43%。
——新能源车增长:10月1日,琼州海峡轮渡的新能源车运输量同比增长超过100%,车客运量双双创国庆中秋假期单日历史新高。这一细节反映了新能源汽车消费在广东及周边地区强劲的渗透率和购买力。
破纪录背后的“硬”基建与韧管理
“车同其道”先行一步,只有基础设施“硬核”,才托得住“千万级”的澎湃车流。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全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广东高速通车里程已突破1.2万公里,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密度居全国前列。
面对9天之内四次破千万的超高车流,广东省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交管部门的联动应对措施,展示了其在大规模交通管理方面的韧性与成熟度。
为了缓解主线压力,10月8日,相关部门在16个易堵路段适时启动了允许小客车借用应急车道(硬路肩)通行的措施。
此外,27个高速服务区在潮汐车流高峰时期采用了引导车辆至对向服务区的方式,以缓解拥堵。这些精细化的管理策略,将基础设施的潜力最大化,确保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性。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广东“四破千万”的交通车流,是市场活力、人口红利和战略基础设施综合效应的直观体现,更为观察中国区域经济的韧性和增长潜力,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微观窗口。
但单日千万车次不是终点,而是考题:绿色低碳如何再进阶?智慧扩容如何再突破?路网、产业链、城市群如何继续深度融合?
大道至简,答案或许写在深中通道的灯火通明里、写在广交会的万商云集……只有把“流量”变“留量”,把通道变产业走廊,广东才能让每一次的破纪录,成为下一次的新起点。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