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都让人不禁感叹。
![]()
咱花钱不含糊,一年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占GDP的2.64%,比不少发达国家都高。
![]()
论文产量更是碾压,一年能发72.87万篇SCI论文,世界第一,热门论文占全球快一半了,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人才也不缺,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咱们有4万多人,仅次于美国。
咱们花的钱、发的论文,还有顶尖人才数量,都在世界前列,可本土科学家呢,除了屠呦呦,就没人再捧起诺奖了。
![]()
日本2001年喊出50年拿30个诺奖,当时没人信,现在人家已经拿了31个,平均一年一个。
这就好比班里的卷王,作业写得最多,笔记记得最满,小测验分数也不错,可一到高考,也就是诺奖级别的突破,就掉链子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核心问题就是,把搞科研变成了冲KPI。
![]()
现在科研圈有个潜规则,发论文就等于保命,和打工人完不成业绩就失业一个道理。
不是科学家不想搞改变世界的研究,是生存压力不允许。
就说高校里的青年研究员,一年必须发3到5篇SCI论文,不然评不上职称,拿不到项目经费,年终考核直接挂科,甚至可能丢工作。
还有像黄维教授这样的论文大户,33年发了近3000篇论文,平均4天写一篇。这是批量生产论文有什么区别呢?
实验不用太深入,数据好看就行,选题不用太创新,跟着热门领域蹭,保证能发表。
结果就是论文一堆,能用的没几个,就像工厂生产一堆劣质玩具,数量多但没人要。
现在很多论文就是为了发表而发表,对人类进步没啥用。
诺奖有个特点,慢热。
一项研究要想拿诺奖,往往得等20年、30年才能看出价值。
像日本科学家本庶佑,研究免疫刹车理论用了30年,74岁才拿奖;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前前后后也用了19年。
可咱们的科研考核是快节奏,项目最多3年就要结题,5年就要评估,必须拿出立竿见影的成果,比如发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
这就好比刚种下果树,就逼它结果。
更要命的是年龄焦虑,35岁没评上副教授,基本就没机会往上升了;45岁没当上教授,就得退出科研一线。
年轻科学家忙着赶论文凑业绩,中年科学家困在评职称里,等终于有时间搞点真正想研究的,要么精力不够了,要么锐气磨没了。
要是屠呦呦在现在,3年发不出论文,早被当成低效员工开除了,哪有机会研究出青蒿素。
搞科研最需要安安静静做实验,可咱的科学家一半时间都在打杂。
申请项目要填几十页的表,光准备材料就要3天;经费到账了,报销要跑好几个部门,折腾半年都未必能报下来;成果验收时,要应付一堆指标检查,开会、迎检、写报告,比实验还累。
有个青年教师吐槽,一年要写12份项目申报书,参加8次评审会,剩下的时间才敢碰真正的课题。
年轻科学家要还房贷、养家庭,搞基础研究又费钱又慢,没人敢碰;没有院士或教授挂名,再好的想法也拿不到经费,资源都跟着头衔走,而不是跟着创新力走。
中国科研需要的,就是这种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的耐心,而不是 “一年发十篇论文” 的焦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