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建筑业那点事儿)
提到各地的“交投集团”,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高速公路、跨江大桥的建设和运营上。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确实主要在做一件事:打通地面交通的大动脉。
然而,近期的一系列动向显示,这些深耕地面的基建主力,正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天空。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地方交投集团正在密集布局一个全新的领域:低空经济。
先看几个最近的例子:
河南:9月底,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注册成立了“河南交投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正式下场布局低空产业。
云南:稍早的9月中旬,云南交投集团联合当地机场集团等数家单位,共同出资6亿元,组建了“云南省低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手笔不小。
南宁:同样在9月,南宁交投集团旗下的“南宁低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正式挂牌。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中部到西南,几家重量级的省级、市级交投集团,行动方向高度一致。这并非偶然的跟风,其背后是清晰的战略考量和发展逻辑。
为什么要从地面转向低空?
这背后有两大核心驱动力。
传统业务增长空间的收窄:
经过多年的高速建设,全国主要的高速路网、国省干线骨架已基本成型。对于以交通基建为核心业务的交投集团而言,这意味着大规模、高增长的建设阶段正在过去,后续更多的是存量资产的维护、运营和局部优化。寻找新的、有足够想象空间的增长点,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清晰的政策导向:
“低空经济”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定位为“新增长引擎”。这个信号非常明确,意味着低空经济从一个前沿概念,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嗅觉敏锐、与地方发展深度绑定的交投集团来说,这无疑是明确的行动指南。
交投集团入局,有何优势?
从修“公路”转向建“空路”,看似跨度很大,但交投集团切入这一领域,其实具备内在的逻辑和优势。
低空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基础设施。无人机起降场、低空飞行器运营所需的地面场站(Vertiport)、配套的调度、充电、通讯等设施,本质上都是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网络。
交投集团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核心能力——大规模基建的项目管理、资金筹措、资源整合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协调能力,恰好可以平移到这个新战场。它们懂得如何规划和建设一张物理网络,这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各地的具体打法也显示出不同的策略。云南联合机场集团,并且注册资本高达6亿,显示出一种整合区域航空资源、高举高打的思路,这或许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有关,低空旅游和物流有现实的应用场景。相比之下,河南、南宁的交投集团目前看更侧重于先行探索和平台搭建。
当然,从地面基建转向低空经济,挑战同样存在。
低空经济是一个技术、资本和政策高度密集的新领域。它不仅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更关乎空域管理、飞行器技术、运营标准、安全法规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对于习惯了工程和项目建设的交投集团来说,如何快速建立起在航空、信息技术和运营服务领域的专业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这场转型不仅仅是从“地面”到“天空”的物理空间转移,更是从“重资产建设”向“建设、科技与服务运营并重”的商业模式升级。
可以预见,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地方交投集团加入到这股浪潮中。它们不会放弃传统的公路铁路业务,但低空经济,极有可能成为它们开辟的“第二增长曲线”。
这轮由地方基建主力军发起的集体转型,才刚刚拉开序幕。它们能否将修建公路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开辟“天空之路”上?这不仅关系到这些企业自身的未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新动能的培育。最终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