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邯郸晚报)
![]()
颜正华
□王育杰
泪水,这几日总模糊了窗外的世界,更浸透了我的心。我的恩师颜正华,那座如巍峨山岳、泽被我百年人生之路的巨人,于2025年6月7日,在北京安详地归于永恒。噩耗如冰锥刺入,我仿佛沉入无边的恍惚,在泪水的咸涩中,过往的岁月碎片般汹涌而至。
犹记恩师,1968年自北京中医学院风华正茂地毕业,悬壶济世之路却非坦途。建树未成之际,也曾茫然四顾,天地苍茫。幸得天赐,1978年国家重开研究生之门,我得以忝列母校首届研究生,终得拜入颜正华老师门下。初见恩师,我如迷途幼童,亟欲倾诉心中无尽的困惑与彷徨。老师并未即刻作答,只是目光沉静如水,淡然道:“为师予你一道作业:精研《本草纲目》,熟记《本草备要》。”这平淡一语,如石投心湖,却不知将荡开何等深远的涟漪。
此后的日日夜夜,我埋首于《本草纲目》的浩瀚书海,在泛黄纸页与墨香间苦苦求索。泪水常伴灯下,非为辛苦,而是在不同版本的比对中,惊觉文字差异、内容错漏之多。这发现如芒在背,却也点燃了薪火——从此,我竟踏上了一条未曾预料的、整理与修订《本草纲目》的漫漫长路。十年磨剑,霜刃终成,《本草纲目(金陵版排印本)》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付梓。此书以实用、精准、便捷为圭臬,被誉为“好书”,其后又再版、三版,泽被杏林。几乎同期,我主编的《常见病中成药疗法》亦由人卫社出版,同样再版、三版,更荣膺校优秀教材奖。
直到此刻,泪水再次决堤,我才在无尽的哀思中彻悟。恩师当年的“淡然”,是何等深沉的远见与良苦用心。那道看似寻常的作业题,竟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学术命脉。若无颜老这高屋建瓴的指引,何来这两部著作的问世,这心血结晶,分明是恩师智慧在我生命土壤中开出的花朵。
恩师于我,何止学问灯塔,更是生命中的慈父严师。纵使我年届花甲,自以为仍是雪地里步履矫健的“少年”,那次却终究在冰雪中踉跄跌倒,伤筋动骨。消息传入您耳中,电话里您的叮咛,一如当年关怀初入学堂的孩童。您絮絮叨叨,从筋骨养护讲到寒邪避忌,末了,那慈爱中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再次响起:“莫要忘了为师予你的‘打老儿丸’加减方!固本培元,护你周全,切记!切记!” 那方子,岂止是几味药材?那是您将毕生护生之念,化作了守护我安康的符咒啊!彼时话筒传来的温热,此刻化作滚烫的泪,灼烧着我的脸颊——原来,在您心中,我永远是那个需要您牵着手、需要您用医术和慈爱护佑的孩子,纵使霜染两鬓,亦是如此。
恩师桃李满天下,我的同窗您的学生——周平安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我的同窗挚友王学治,您的学生,美国针灸立法的重要推动者。您的弟子们,我的学弟学妹,都是您一手教导出的国家栋梁之材,为中医界,顶起来一片蔚蓝天空。我想他们也定与我一般,泪眼婆娑,遥望京华,共悼恩师如山岳倾颓,驾鹤西去这世间的杏林,从此少了一位巨人;而我的心空,永远陨落了一颗最亮的星辰。师恩如山,泽被百年,此情此念,唯以余生泪眼相祭。
链接
颜正华(1920年2月27日~2025年6月7日),原名绍棠,字秀峰,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专家。江苏丹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岁入私塾。14岁师从同邑儒医戴雨三。17岁拜马培之再传弟子杨博良为师,为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1940年,在丹阳悬壶。1947年,丹阳县中医统考名列榜首。1949年后,任丹阳县导士区联合诊所所长。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进修班深造。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任中药教研组组长。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历任中药学教研组组长、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中药教研室主任等职。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晋升教授。1990年7月起,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7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被评为“首都国医名师”。 2009年,被选为国家级首届国医大师;同年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并获终身成就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