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的牧民在草原上发现了一只蜷缩的猫科动物,它毛色灰褐,耳朵尖立着几缕黑毛,前腿血肉模糊,连站起都困难。
没人想到,这是全球现存唯一一只圈养荒漠猫,也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之前,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中国还有专属猫科物种”。
这只荒漠猫后来被截肢,安置在救助中心展出,它的出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类认识西部荒野的缺口,为何全球仅存它1只圈养个体?野外的荒漠猫正面临怎样的生存困境?
![]()
被救助截肢的荒野猫
“像家猫却不是家猫”:藏在西部荒野的“中国独有”
多数人第一次见到荒漠猫的照片时,都会下意识觉得“像养胖了的家猫”,体重4到9公斤,体长不足1米,连走路时尾巴微翘的姿态,都和家里的宠物猫有几分相似。
但只要走进它的生存环境,就会发现这是一种为“荒野而生”的动物。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相机曾拍到过这样的画面,寒冬腊月,积雪没到脚踝,一只荒漠猫蹲在鼠兔洞口,浑身毛发蓬松得像个毛球。
那是它适应-30℃低温的“保暖层”,底层绒毛密度是家猫的3倍,能牢牢锁住热量,而它耳朵尖的黑毛也不是装饰,而是“定向天线”,能在风声中捕捉鼠类活动的细微声响。
![]()
荒野猫
这种“看似普通却暗藏绝技”的猫科动物,是实打实的“中国独有”,1892年,动物学家在四川康定首次发现它的标本,此后100多年里,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记录到荒漠猫的野生种群。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资料里写着,“荒漠猫的分布区严格局限于中国西部,从青海东部到四川西北部,再到甘肃南部,是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特有的‘生态居民’。”
![]()
荒野猫
但长期以来,它都是“最冷门的保护动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团队2017年做过一次公众调研,结果显示,知道雪豹的人占87%,知道荒漠猫的不足5%。
直到这只圈养个体出现,人们才惊觉,原来中国还有这样一种“专属猫科”,而它的生存状态,比我们想象中更脆弱。
这只圈养荒漠猫的展出,恰好填补了“认知空白”,当游客看着它残缺的前腿,听着它的野外故事时,“保护”才从抽象的“国家一级”,变成了具体的牵挂。
![]()
被救助截肢的荒野猫
从荒野到救助中心: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截肢救援
2020年10月19日,门源县牧民才让发现那只受伤的荒漠猫时,它已经在雪地里趴了至少两天。
才让后来回忆,“一开始以为是流浪猫,走近了才看见它前腿骨头都露出来了,眼睛半睁着,连躲的力气都没有。”他立刻给当地林业站打了电话。
救援团队赶到时,荒漠猫的情况比预想中更糟,兽医检查发现,它的左前腿是粉碎性骨折,大概率是被猛禽抓伤后又遭遇了天敌追捕,伤口已经感染化脓。
![]()
荒野猫
当时有两个选择,要么截肢,要么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固定,野外个体根本无法适应,最后可能还是会因为无法捕猎死亡。
截肢手术做了3个小时,为了避免这只野生个体应激,手术全程采用了动物专用麻醉剂,术后还安排了24小时监护。
让人意外的是,这只荒漠猫的求生欲极强,术后第三天,它就试着用三条腿站起来,第七天开始主动进食工作人员准备的鸡肉和鼠肉。
![]()
荒野猫
后来,救助中心决定将它展出,不是像普通动物园那样圈在笼子里,而是打造了一个模拟野外环境的展区:铺着从门源运来的草原土,放着人工搭建的岩石洞穴,甚至还种了几株沙棘。
每个游客看到的,都是一个带着荒野记忆的生命,而它的残缺,也成了野外生存困境的最直观证明。
![]()
荒野猫
“追着猫跑”的科学家:卫星项圈背后的“认知突破”
这只圈养荒漠猫的出现,也让科研团队意识到,我们对荒漠猫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在此之前,关于荒漠猫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零星的红外相机照片和标本记录上,没人知道它们的活动范围有多大,也没人清楚它们靠什么度过寒冬。
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李晟团队启动了专项调查,目标是给野外荒漠猫戴上卫星追踪项圈,这在全球范围内还是第一次,但要找到并捕捉荒漠猫,远比想象中难得多。
团队先花了半年时间做前期调研,通过分析红外相机数据,发现青海门源县的荒漠猫分布密度最高,那里有大片的草原和鼠兔栖息地,刚好符合荒漠猫的生存需求。
![]()
荒野猫分布范围
科研人员在荒漠猫常出没的区域布设了捕捉笼,笼里放着新鲜的鼠肉做诱饵,但全程不派人驻守,因为荒漠猫对人类活动极其敏感,稍微一点动静就会避开。
他们在每个笼子里装了报警器,一旦有动物进入,报警器就会给团队成员的手机发消息。
直到2020年10月,团队才成功捕捉到第一只荒漠猫,到2021年6月,总共捕捉并放归了10只,其中7只雌性、3只雄性。
每只猫在佩戴项圈前,都会做全面的健康检查,还会抽取少量血液样本用于基因研究。
这些项圈传回的数据,彻底打破了人们对荒漠猫的认知,原来这种“看似小巧”的猫科动物,竟然是“荒野旅行家”。
![]()
荒野猫
数据显示,10只荒漠猫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可达几十平方公里,是普通家猫的20多倍,有一只成年公猫,曾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移动了50多公里,这在小型猫科动物中极为罕见。
此外,它们的生活规律也和多数夜行动物不同,荒漠猫主要在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活动,这可能是为了避开白天的猛禽和夜晚的狼,是长期适应野外环境的结果。
但如果只是看这只圈养荒漠猫的日常,很容易忽略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保护它?
荒野猫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生活着雪豹、狼、赤狐等食肉动物,而荒漠猫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它主要捕食鼠兔、旱獭等小型啮齿类动物,同时也会被狼和猛禽捕食。
卫星项圈的数据显示,荒漠猫的栖息地和鼠兔的分布区高度重合,一只成年荒漠猫每天能捕食3到5只鼠兔,一年就能控制近2000只鼠类的数量。
![]()
荒野猫
这看似普通的“捕食行为”,对草原生态至关重要,鼠兔过度繁殖会啃食草原植被,导致土地沙化;而荒漠猫的存在,刚好能维持鼠兔种群的平衡。
2022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监测数据显示,在荒漠猫活动频繁的区域,鼠兔的洞穴密度比其他区域低40%,草原植被的覆盖率则高出25%。
荒漠猫就像草原的‘守护者’,它的数量稳定,意味着整个生态链的健康。
![]()
荒野猫
结语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通过红外相机,拍到更多荒漠猫的身影,它们带着幼崽在草原上奔跑,它们跨越栖息地寻找食物,再也不会因为受伤而被迫离开荒野。
而那只圈养的荒漠猫,也能在展区里,看到属于它的同类,在真正的家园里,自由生活。
信息来源:世界唯一人工圈养荒漠猫在这里永久安家
科技日报 2021-04-21
![]()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我国独有的荒漠猫,可能和您想象的不太一样
央广网 2021-12-03
![]()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