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院长 李建军
人体工程学研究院北美研究中心 Max Lee
在纽约曼哈顿的摩天楼群间,玻璃幕墙反射着哈德逊河的波光,也映照着一群特殊买家的身影——中国富商们站在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公寓落地窗前,指尖划过户型图上的每一寸空间,心中盘算的却远不止“卧室朝向”“客厅面积”这般简单。你敏锐捕捉到的“人体工程学”问题,早已超越了家具摆放与空间利用的表层,它像一把钥匙,轻轻撬开了文化迁徙、财富归宿、身份认同与未来预期交织的复杂锁芯。而你对朋友们的这份关切,更让这场关于“买房”的探讨,多了几分人情温度与深度思考。
![]()
这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房产问题。当中国富商的目光越过太平洋,落在纽约、伦敦这些世界级都市的核心地段时,他们买下的究竟是一套可以遮风挡雨的住所,还是一个承载着个人奋斗史、家族期望,甚至是对“世界公民”身份想象的容器?回顾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海外购房浪潮,或许能为我们解开这个谜题提供更多线索。
一、历史的回响:两波海外购房潮的启示与镜鉴
日本人和阿拉伯人,恰是理解这场“跨国购房热”的绝佳参照。他们的经历像两面镜子,一面照见了经济泡沫下的盲目与脆弱,一面映出了财富避险背后的疏离与隔阂。
1980年代的日本,曾上演过一场“买下美国”的狂热戏码。彼时,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企业带着雄厚资本横扫全球资产市场——三菱集团以14亿美元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索尼斥资34亿美元将哥伦比亚影业收入囊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纽约曼哈顿的豪华公寓成了日本富豪们的“标配”,仿佛拥有一套能俯瞰中央公园的房产,才算真正踏入了“世界顶级财富圈层”。但这场狂欢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股市暴跌、地价腰斩,那些曾经被视为“财富象征”的海外资产,很快变成了沉重的包袱。许多日本企业被迫低价抛售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业的股份,而那些豪华公寓,也因缺乏真正的生活需求与文化认同,最终沦为财务报表上的“亏损项”。
究其根本,这场购房潮的根基从一开始就注定脆弱。日本富豪们买下的,更多是“资产”而非“家园”——他们带着东方民族的生活习惯,却试图在西方都市的钢筋森林里复制日式生活:想要在公寓里打造传统的“和室”,却发现层高太高,想要在家中烹制地道的日式料理,却难以适应西式厨房的布局;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未能真正融入当地社区,社交圈仍局限在日本侨胞内部,那些豪华公寓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的日本空间”。当经济泡沫褪去,失去了“炫耀性消费”的支撑,这些房产自然也就失去了灵魂。
与日本人不同,阿拉伯富豪的海外购房潮,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财富避险”行动。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石油财富爆发后,阿拉伯富豪们便开始将部分资产转移到纽约、伦敦等西方核心城市,购置豪华公寓、别墅。对他们而言,这些房产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安全港”——在地区政治动荡、石油价格波动的背景下,将财富置于法律体系完善、市场稳定的西方都市,是一种稳妥的资产配置策略。
但这种“安全港”式的购房,也造就了独特的“空置奇观”:在纽约曼哈顿的某些顶级公寓楼里,阿拉伯富豪的房产一年可能只住上几周——要么是夏季来避暑,要么是冬季来度假,其余时间则交由物业公司打理,屋内常年保持着酒店式的整洁,却听不到一丝生活的烟火气。在楼下的米其林餐厅用餐,在私人俱乐部社交,与居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邻居鲜有交集。这些豪华公寓成了“财富飞地”,与本地社区如同两条平行线,从未真正交织。
无论是日本人的“泡沫式购房”,还是阿拉伯人的“避险式购房”,都暴露了一个共同问题:当购房行为脱离了“生活需求”与“文化认同”,仅停留在“资产增值”或“身份炫耀”的层面时,再豪华的房产也不过是一个冰冷的“容器”,无法承载人们对“家”的期待。而这,恰恰为中国富商的海外购房提供了深刻的镜鉴。
![]()
二、中国富商的独特困境:文化执念与现实错位的碰撞
“中国人在生活上的讲究是很特别的”,这句话精准地戳中了中国富商海外购房的核心矛盾。与日本、阿拉伯富豪相比,中国富商(尤其是第一代创富者)的购房行为,带着更浓厚的文化烙印和更复杂的心理需求——他们既想通过海外房产证明“我成功了”,又想在异国他乡保留“中国式的生活习惯”;既想为家人打造一个“幸福平安”的港湾,又难以摆脱传统观念对“居住”的束缚。这种矛盾,在曼哈顿的豪华公寓里被无限放大,最终演变成了“讲究了可不对板”的困境。
“风水”,这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成了中国富商海外购房时绕不开的“第一道坎”。在国内买房时,他们习惯了“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选址原则,讲究“入户不见厕”“卧室不对门”的格局禁忌;但到了曼哈顿,这些传统风水理念几乎成了“空中楼阁”——摩天楼大多是玻璃幕墙设计,“开门见窗”是常态,想要找到“藏风聚气”的户型难如登天;公寓格局受限于建筑结构,“梁压顶”“不规则空间”更是屡见不鲜。有位中国富商花重金买下一套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公寓,却因“客厅窗户正对对面大楼的尖角”,认为“犯了冲”,宁愿空置也不愿入住,最后只能请风水师来“化解”——在窗户上挂上风铃,在客厅摆放大型绿植,甚至重新装修调整家具布局,一番折腾下来,不仅耗费了大量金钱,原本宽敞舒适的空间也变得局促压抑。
这种“风水执念”的背后,其实是文化习惯与现实环境的错位。中国传统风水源自农耕文明,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住宅要顺应地形、气候,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而曼哈顿的摩天楼是工业文明与金融文明的产物,追求的是土地利用率、空间效率和城市景观,两者的底层逻辑截然不同。用农耕文明的“风水标准”去衡量工业文明的“现代建筑”,就像用筷子去吃西餐,再怎么“讲究”,也难以找到“对板”的感觉。
除了风水,“房大窗大楼高”的追求,也折射出中国富商独特的身份认同需求。对许多第一代创富者而言,海外豪华公寓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成功的勋章”——在纽约曼哈顿拥有一套几百平米的顶层公寓,意味着“我已经站在了世界财富的顶端”,这种身份象征意义,甚至超过了居住本身的需求。有位浙江商人说:“在国内,我住的是带院子的别墅,但到了纽约,必须买顶层公寓——站在窗前能看到整个曼哈顿的夜景,这种感觉,是别墅给不了的。”
但这种“勋章式购房”,往往会忽略实际的居住体验。有位中国富商在曼哈顿买下一套600平米的公寓,装修时特意打造了一个能容纳20人的超大客厅,却发现自己在纽约的社交圈有限,一年到头也难得举办几次聚会;卧室大到能放下两张king size 床,却因为家人不在身边,常常只睡在卧室的一个角落。空旷的公寓里,只有保洁人员定期打扫时才会有人气,其余时间则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这样的“豪华公寓”,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一个华丽的“水晶笼子”——外表光鲜,内里却充满了孤独与空虚。
当提到的“幸福平安”,恰恰是中国富商海外购房时最渴望却又最难以实现的目标。在国内,他们习惯了“邻里之间互相串门”“朋友随时能聚在一起”的生活,家人在身边,事业有伙伴,生活充满了烟火气;但到了纽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社交圈狭窄,让他们很难重建这样的生活。有位广东商人的妻子曾抱怨:“在国内,我每天早上能去菜市场买菜,下午和朋友去茶馆喝茶,晚上陪孩子去小区里散步;到了纽约,每天只能在家做饭、看电视,想去买新鲜的蔬菜要开车半小时,想找个能聊得来的朋友更是难上加难。”这种“生活方式的断裂”,让“幸福平安”成了一种奢望——即使住在千万美元的豪华公寓里,内心的不安与孤独也无法消散。
![]()
三、破局之道:从“购买资产”到“构建生活”的转变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国富商的海外购房之路,是否就只能陷入“讲究不对板”的僵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的“合适”,从来不是价格与面积的匹配,而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物理空间的共振。如果能跳出“资产思维”,回归“生活本质”,或许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海外之家”。
(一)重新诠释“风水”:从“传统禁忌”到“舒适和谐”
与其执着于“入户不见厕”“卧室不对门”的传统禁忌,不如回归风水的核心精神——“和谐、舒适与健康”。在曼哈顿的公寓里,“风水”可以有更现代化的诠释:动线是否合理?从玄关到客厅、卧室的路径是否顺畅,不会让人在屋内“绕路”;光线是否充足?每天有多少时间能晒到阳光,能否让人在清晨被自然光唤醒;氛围是否安宁?窗外的景观是杂乱的街道,还是开阔的公园、河流,能否让人在疲惫时感到放松;环境是否健康?小区的绿化如何,周边是否有公园、健身房,能否满足家人的休闲需求。
有位中国富商在纽约布鲁克林高地购置了一套公寓,虽然不是曼哈顿的核心地段,但公寓临街,楼下就是步行商业街,有咖啡馆、书店、超市,步行5分钟就能到布鲁克林大桥公园。他没有纠结于“户型是否符合传统风水”,而是看重“每天早上能在公园跑步,下午能在咖啡馆办公,晚上能和家人在楼下的餐厅吃饭”的生活体验。对他而言,这种“能让人感到舒适、放松的生活环境”,就是最好的“风水”。
(二)跳出“地标执念”:从“摩天楼”到“社区生活”
许多中国富商在海外购房时,会执着于“曼哈顿核心区”“伦敦海德公园旁”这样的地标性地段,认为只有这样的位置才能彰显身份。但实际上,真正能提供“幸福平安”的,往往是那些更有生活气息的社区。在纽约,除了曼哈顿,上东区、西村、布鲁克林高地都是不错的选择——上东区有中央公园、博物馆,适合喜欢文化生活的家庭;西村有百年老建筑、特色小店,适合追求文艺氛围的人;布鲁克林高地则有安静的街道、开阔的河景,适合注重家庭生活的人。
有位上海商人放弃了曼哈顿的顶层公寓,选择在纽约西村购置了一套联排别墅。别墅虽然面积不如公寓大,但有一个小院子,他可以在院子里种上中国的蔬菜,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烧烤;步行3分钟就能到附近的社区公园,妻子可以带着孩子去玩耍;周边有好几家中国人开的餐厅,想吃家乡菜时随时能去。他说:“在曼哈顿,我住的是‘地标’;在西村,我住的是‘生活’。”
(三)为房产注入“内容”:从“空置容器”到“生活载体”
海外购房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房产变成“空置容器”——花了大价钱买下,却因为没有生活需求而常年空置。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关键在于为房产注入“内容”:明确这套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是为了子女教育,还是为了家族度假,或是为了拓展海外事业?只有赋予房产一个具体的“使命”,它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载体”。
有位北京商人在伦敦购置了一套公寓,主要是为了方便女儿在伦敦读书。他在装修时,特意为女儿打造了一个书房,里面摆满了女儿喜欢的书籍和文具;客厅里放了一张大沙发,方便女儿和同学来家里聚会;厨房则按照中式风格装修,让女儿能随时吃到家乡菜。每到假期,他和妻子会飞到伦敦,陪女儿去看展览、逛公园,一家人在伦敦度过温馨的时光。对他们而言,这套公寓不仅是“女儿的住所”,更是“家庭团聚的港湾”,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
寻找财富与灵魂的共同归宿
当中国富商的脚步踏上海外的土地,当他们的目光落在那些豪华公寓的户型图上时,他们面临的其实是一个关于“归宿”的命题——不仅是财富的归宿,更是灵魂的归宿。日本泡沫经济下的“盲目购房”,告诉我们财富的膨胀终会有尽头;阿拉伯富豪的“避险式购房”,提醒我们缺乏文化认同的“家”终将是一座孤岛。而中国富商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既带着传统文化的执念,又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既渴望证明自己的成功,又期盼家人的幸福平安。
真正的“合适”,从来不是用金钱堆砌的豪华,也不是用面积衡量的阔绰,而是当你推开家门的那一刻,能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或许没有曼哈顿顶层公寓的壮阔景观,但有洒满阳光的小阳台;或许没有符合传统风水的完美格局,但有家人欢声笑语的客厅;或许没有彰显身份的地标位置,但有步行可达的咖啡馆、公园和朋友。
愿你的朋友们,最终都能找到这样一处“家”——它不仅能安放他们的财富,更能承载他们的生活;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讲究”,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平安”。因为只有这样的“家”,才是超越了风水表象、超越了资产价值的真正“大吉之地”,才是他们在异国他乡最温暖的灵魂归宿。
![]()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李神韵 MAX LEE(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
内容简介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是作家MAX LEE李神韵 在17岁时创作的一部历史推演类通俗读物,由中国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大胆假设和逻辑推演,探讨如果某些关键历史事件走向不同,世界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想象空间。例如:
- “如果郑成功未能收复台湾,东亚格局会如何变化?”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获胜,近代中国命运是否会被改写?”
这些假设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真实历史背景进行合理推演,旨在让读者重新思考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书中可能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台湾地区的历史视角,但整体风格偏向趣味性,而非严肃学术论述。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