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辆满载救灾物资的货车,带着公益人士胡雷的赤诚之心,火急火燎地驶向灾区。
然而,在某个高速公路出口,被拦下了,不是被洪水,而是被一张
一千多元的通行费单。
这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近日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救灾车辆也要收费?这不禁让人质疑:当灾难来临,我们的应急通道到底为谁而开?当善良举步维艰,冰冷的规则是否正在扼杀社会的温度?
事情并不复杂,却直戳人心。
知名公益人士胡雷先生,多年来持续捐赠助人,此次为甘肃灾区筹集物资后,亲自跟车运送。
然而,在途经某高速路段时,却被要求全额缴纳通行费。
据胡雷事后发文所述,尽管他多次表明这是救灾物资,但收费人员表示“
没有接到免费通知”,必须按规定缴费。
最终,这辆载着爱心的车辆,在缴纳了不菲的费用后,才得以继续奔赴灾区。
此事一经曝光,瞬间点燃了舆论。
涉事方迅速作出回应,但回应内容却更添迷雾。
先是相关收费站表示“情况属实,正在处理”,后有管理部门称“需要按流程申请才能免费”。
这种看似合规却极其僵化的回应,仿佛在说:救灾可以,但请先填表排队,等我们审批。试问,灾难会等你走完流程吗?
![]()
这起事件看似是个案,却暴露了僵化和冷漠。
其荒谬之处,至少有三点。
第一,是对“救灾”概念的机械理解,缺乏基本的人性化温度。
高速公路对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实行免费通行,本是国家层面的政策精神,旨在为生命救援开辟绿色通道。
然而到了执行层面,却变成了“不见红头文件不免费”的教条主义。
当救援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证明自己是在“救灾”时,最佳救援时机可能早已错过。
第二,暴露出应急响应机制的严重滞后与脱节。
一场大灾之后,哪些机构、哪些车辆可以被认定为救灾车辆?信息如何第一时间同步到每一个基层收费站?这需要一套高效、清晰的应急联动机制。
而现实是,信息传递缓慢,基层员工只能依循日常规章,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广西网友的爆料:当地一些高速收费站,ETC和人工通道时常无人值守,想办理免费通行得专门跑去办公室。
如此繁琐的程序,难道是为心急如焚的救援者设计的吗?
第三,也是最伤人的一点,是它对公众善意的二次伤害。
当下,社会舆论场中已经弥漫着一种“捐款疲惫症”。为何如此?正是因为公众的善心屡屡被辜负。
一方面,善款去向时常成谜,账目不清让捐助者寒心;另一方面,即便你想绕过中间环节,亲自将物资送到灾区,也会在半路被“规则”拦下,让你额外承担一笔不小的成本。
这无异于在告诉那些心怀善意的人:你的善良,不仅需要付出真心,还需要准备足够的买路钱。
![]()
胡雷的遭遇,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每当灾难发生,一些部门会更倾向于呼吁民众“直接捐款”,而非捐赠实物?
给出的理由通常是专业且合理的:捐款便于统一管理、高效采购,能避免物资堆积和浪费。
当民间自发、点对点的实物捐赠之路被各种或明或暗的“成本”(如高昂的物流费、过路费)所阻塞时,“鼓励捐款”的呼吁在部分民众听来,就多了一层别的意味。
翻看此事的评论区,网友的愤怒几乎呈一边倒态势。这些声音,值得我们侧耳倾听。
有网友的质疑更为尖锐。他们担心,即便公众捐了款,这些宝贵的善款在变成物资的运输途中,是否也会被各种“合规”的收费侵蚀掉一部分?
救灾的每一分钱都应花在刀刃上,而不是消耗在层层关卡中。
胡雷的千元过路费,交出去的不仅是钱,更是公众对高效、透明救灾体系的一次信任投票。
这件事,拷问的不仅是某个收费站的业务能力,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在灾难面前的协同效率和人性化水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