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豫西农村玉米雨中秋收情况观察记录

0
分享至

我利用国庆前后调休的数天,回家参与秋收,对今年豫西某地农村农民秋收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在下地手掰玉米、下田薅花生等劳动过程中,通过田间调查、问询采访等方式,记录了一些河南秋雨对庄稼秋收的影响情况。结合所得数据材料与个人感受,写成这篇纪实文章,一方面对自己家乡的实地情况做个记录,一方面以供大家参考了解。

一、玉米产量及农民收入情况

今年自九月初以来,河南阴雨不断,相较于往年,今年玉米秋收时间推迟近一月。玉米成熟以后,如遇雨不能及时收割,会有籽粒发霉及穗上发芽的迹象出现,泡水严重则会因为根系腐烂出现倒伏情况。七八月份的旱与九月份的涝,均对玉米减产造成影响。用笔者所在农村乡亲们口中的话说就是,大夏天浇了两三次才保住的玉米苗,上(入)秋来终于淹死了。这话带有自嘲和打趣的意味,河南人是很幽默的,尤其是用了“终于”二字,像是卸下了某种负担一样。悠悠苍天,何薄于农民,主观的“终于”是对客观的“已然”的一种反应态度。


玉米分为手掰和机器收割两种收获方式,笔者所了解的豫西某县城的乡镇,常规大田的玉米,亩产大多在1000-1200斤之间(今年普遍不到一千斤)。这里的“常规大田”,指的是抛开积水过多造成严重减产的田地及示范田,这两类田面积占比都不大。玉米收购价格在每斤六毛五(含)到一块一(不含)之间。即每亩地收入在650元-1300元之间。

玉米收购价格高低能错开三四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收割时间、收割方式、玉米籽粒含水率、霉变率的不同上。我们在此作分类讨论。河南的阴雨天气预计会持续到十月十四号左右,截止本文发稿时,河南大部地区仍是阴雨天气。若是冒雨抢收,则收获的玉米必然含水率高。往年收割的玉米可通过悬挂晾晒等方式降低含水率,该方法今年并不适用。故可采用另外两种方法处置:其一是选择自主烘干。农户可联系粮食烘干点(我们一般管它叫做烘干塔)烘干,烘干需要钱,大概是九分钱一斤(9月28日价格)。烘干完后的玉米,收购价格大概在一块一左右。其二是选择直接售卖湿玉米,烘干工作由粮食收购站完成,湿玉米的收购价就是六七毛了。当地有关部门已协调调度烘干机用以抢烘。


当然,若是玉米泡水严重,发霉、发芽及缺粒情况普遍,则有产量大减甚至弃收情况出现。粮食都没有粮食该有的样子了,那就只能凑合凑合喂牲畜,或是当成肥料犁进地里。这一类,也就自然不能去计算什么支出收益了。

自玉米从六月上旬种下开始,到九月底收割,三个半月的时间里,每亩地大概有如下几项支出:机器犁地三十元,玉米种子五十元,化肥连带追肥二百元,除草剂营养剂各十五元,杀虫剂二十元,今年七八月份天旱,浇地水泵用电每次十元,三次三十元,收割七十元,秸秆还田(指玉米收割后,机器将玉米秸秆打碎揉进土壤充作肥料的过程)五十元......减去以上各项支出,每亩地净收入为五六百元左右。

当然,这些支出还是要抛却人工成本的,这样的大致收入也是在受灾情况不严重的情况下。按照习惯,农民计算收入一般不会把人力成本计算在内。运输上也一般是找到有后兜车的乡邻帮忙,买一盒烟就对付了,运输费用一般也不算在里面。你若是把这些零零散散都算在里面,那账就没法看了。


我在地里帮忙收割时,大姨告诉我,种地就是生活,闲着就得种地,这两者的界限没有必要分那么清,几十年都这么过来了,也没法分那么清了。关于“种地是本业,有地心里踏实”这一点,我去年在一文里已经详叙,在此不多赘述。

二、玉米抢收方式及流程

前文提到,玉米收割方式分为传统手掰与机器收割两种。今年秋初,连绵不断的雨将玉米地浸湿浸泡,一般的转轮式收割机派不上用场——不仅没法收割,反而容易陷进淤泥里出不来。面对这种情况,庄稼承包大户只能等到雨停,等地晾干以后再用收割机收割。散户则有三种处置方式,其一是下地手掰,其二是用链轨式(履带)收割机收割,其三是静等雨停。


采用手掰方式收玉米的多是老年农民。上篇文章写过,老年农民一来种地的面积小,少则六七分,多则两三亩;二来他们是最见不得粮食浪费情况出现的。于是,在小雨或阴天的间暇,你就能看见有一道道黑影在玉米丛间挪移着,凑近了你能听到一阵窸窸窣窣声——这是农民们在手掰玉米了。我也随着农户一起手掰玉米,我们在劳动当中说着话。

手掰玉米效率低且体力消耗极大,每掰完一桶(有的用木制提篮,或者麻袋),都要往停放在地头的车上搬运,越往地深处掰,则搬运耗力越大。且若是田里水深,每走一步脚就会陷进泥里,都得吃力腾挪。车无法开进地里,空车还好,就怕能开进去但开不出来——装了玉米的车重量大,会陷进淤泥里打滑。自我小时候下地掰过低于我当时身高的玉米以后,已经有十余年没有掰过玉米了,如今再用这种传统的收获方式,速度上远不如大爷大姨们。我就只好做些往地头搬运的活儿。


不等雨停就采用链轨式收割机收割玉米的农户并不多,原因在于收割机下地也是需要“挑条件”的,有三种情况,即使是链轨式收割机也无法作业:一是玉米地地势过于低洼,积水较多的话,链轨也容易陷进泥里;二是玉米因风因雨倒伏现象过于严重,倒伏后的玉米贴近地面,收割机难以正常作业;三是只能在阴天或者小雨时作业。雨下的大时,过湿的玉米杆及玉米叶容易缠绕拔禾器链轮,导致夹送链不转,也是不行的。

其中第三种情况,在我帮忙秋收的田地里就出现了。链轨式收割机下地作业本来很顺畅,但中途下了一阵急雨,就出现了玉米叶(杆)缠绕链轮的情况。农机手只好停工,冒雨检修。农机手说,地湿,玉米叶也湿,茎叶会连带湿土疙瘩搅进机器里,这不像平常那种干土,搅进机器里了,机器一转一走就又掉下来了,这湿土湿叶容易粘连不掉,就得时不时给它刮刮清清,耽误点时间。今年有雨,这种情况是难免出现的。


在收割机一片一片作业的同时,农户就会提着编织袋在收割机收割过后的地里“忙活”了。她们的忙活是指捡拾玉米:有的玉米杆因为倒伏或者收割机链轨侧边压到,导致玉米穗散落地面,没有被收割机摘穗,就需要人工捡拾。正在捡拾玉米的大姨说,不管咋说,一斤也是钱呐,咋也不能扔了是不?我说是。用机器收割,别的地方我帮不上忙,就也干一些这种捡穗的辅助收尾工作。在和大姨边干边聊中,得知她已经五十九岁了,儿子已经结婚,和丈夫除了带孙子,也就种点地。种点地,多少够自己吃喝钱了,闲着也是闲着。大姨跟我说。

今年的玉米情况不佳,玉米果穗前端秃尖、缺粒情况多有出现。原因在于今年七八月份天旱。玉米以往都是在八月初雄穗抽雄,之后扬花授粉。抽雄授粉期是玉米对水分需求最旺盛的时候,如在这一时期遇到天旱(我们把这时候的旱叫作“卡脖子旱”),就可能出现秃尖缺粒,甚至空杆空穗的情况出现。再加上九月份一直下雨,下雨又会导致玉米籽粒霉变或穗上发芽,这都是造成减产的原因。

三、其他作物秋收情况

笔者家里所在的农村及临近乡镇,所种植的除玉米以外的作物,以辣椒和花生居多。这两种经济作物,因下雨导致减产的情况也很多见。其中,辣椒多是由承包大户种植,一种就是几十亩。据问询椒农得知,辣椒地在七八月份天旱时,用滴灌带浇灌过许多次,后又因为闷热天气,导致棉铃虫和蚜虫泛滥,通过农用无人机或人力多次喷洒农药得以抑制。今又因为一直下雨,叶片大量出现网状空洞与果实脱落的情况。减产成为必然。


我在前文写到过一句话:大夏天浇了两三次才保住的玉米苗,上(入)秋来终于淹死了。这句话是我听许多叔伯亲口说的,语气中有卸下一种负担的意味。一位椒农笑着跟我说,你说的可对,那确实是卸下了一种负担,那辣椒地啊,像是那天旱或者有虫害,你都可以有办法解决,无非就是人多费点事,也都能控制住(情况),一直下雨你是没一点门,你又不能天天给辣椒也撑个伞,你某办法,那就没法管。没法管,你就得认(命),不过种地也都是这,那你一年四季认(命)的回数可就多了,可不就是卸下负担了么。

除了叶片出现网状孔洞与果实脱落,阴雨天气还会导致辣椒光照不足,出现贪青晚熟情况。今年辣椒的收获时间必然要晚于往年,减产是必然的,至于减多少,那还得看之后的天气情况如何了。农民不怕吃苦,就怕白吃苦。


至于花生,则是两个极端:要么不影响,要么影响极大。不影响是指高处或平坦田地里种植的花生,基本没有出现田间积水的情况,只要不积水,就不会平添许多“薅”的麻烦。影响极大是指低洼积水田地,花生泡水发霉的情况很多,且收获的时候非常麻烦——花生田成了水稻田,水深的能没到人的小腿肚,都能养蟹了。我和农户一起穿上胶鞋下田,踩在数十厘米深的淤泥里去薅花生,收获难度陡增数倍。

要单是劳累也还好,水里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会沿着胶鞋往裤腿里钻,猛不丁咬你一口,让你生疼一下,继而就是痒——你两只手还得薅着花生,挠也没法挠,看也没法看,难受的不行。等你薅完一阵爬上“岸”检查时,虫子又不知道跑到哪去了,只能看见腿上的几处红疙瘩,让你没好气,但又无可奈何。你慌忙挠两下,喝几口水,就又得投入到抢收的劳作当中去了。


据花生农户说,今年花生(果)亩产在五六百斤,更有泡水严重的亩产两三百斤,至于价格,现在还未有定论。按照去年来看,花生果是两块五六一斤。他们这些散户种的花生,大多都是自己榨油或榨酱吃,下雨带来的主要是收获上的麻烦,产量会降低,今年的价格上,应该变化不大。

四、个人感受

每年收获时节,网上都有感慨粮食价格过低的声音,还会将一部苹果手机的金额,换算成小麦玉米等的斤数重量,得到一个惊人的结论,以证明农人的辛苦。这些话没有错,在经济价值上衡量或许是这样的,我无从反驳,但是在农村,在田地,我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也不会这么换算。我在和叔伯姨姆一起手掰玉米或薅花生的时候,在双手沾满了玉米须穗时,在裤腿沾满了淤泥时,抬起头来看着被雨水冲毁的一切,默然无声。那收获了的堆成一座小山式的玉米堆,像一座坟茔,埋进了一些人的年岁与激情。


为什么不会换算呢?因为这里依然留守一点商品经济以外的一些朴素的价值与厚意。对粮食,对土地,这是老一辈人他们的执念。这种价值与厚意,你是不能以市场价格来衡量来换算的,他们也不会用市场价格来换算。

说实话,我有时候就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奶奶对土地的荒置那般痛心。今年七月份,在她临近去世前的一个月,我回到家里,买了我认为的好的补品喂她吃。她吃了很少一点点后,她跟我说,她不想吃那些补品了,她想喝点玉米粥,想喝点面疙瘩,我慌忙去给她熬,半碗玉米粥下肚,她才稍微有了些气力。她说,(玉米)这东西才养人。那一瞬间我才陡然间明白,是的,这东西才养人,粮食才养人,而粮食,是她自己种过的,这些没有经过繁琐工业程序加工和包装的粮食,是最朴素的,也是最养人的。她种了一辈子地,吃了一辈子地上产出的粮,已经离不开它们了。


七八月份的河南天旱无雨。有一次,奶奶在偶尔清醒的时候,询问怎么没看见我爸,我们告诉她,去浇地了。她说,噢,浇地,是得浇地,可不能让地旱着了......她的声音微弱,又说天旱,地不耐旱......她说一会儿停一会,我们就在旁边应着。她惦记着地块的干涸,却忘记了自己身体的贫瘠。

地旱,我在和我爸浇地的时候,地里闷热,如汗蒸般。我爸在浇完一茬玉米后,站在地头看着玉米发呆。他对我说,今年虽然旱,但是多浇几趟,也不影响收,收的时候,挑一些好的留下来,磨一磨放家里,你奶奶喜欢喝玉米粥,这是咱自己种的。我应着说,好。


奶奶走了五十多天了。她就埋在玉米地里,是我爸和我眼看着埋进去的。她种了一辈子的粮食,在乎了珍惜了一辈子的粮食,将她包围了,将她覆盖了,为她站岗了,粮食是养人的,奶奶在这里,是不会害怕的。

粮食啊粮食,粮食二字的分量在老人眼中是不一般的,我们看到的玉米和老人眼里的玉米,是不一样的。老一辈农民的这种对土地对粮食的执念,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已经理解不了了,我们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之前的时代。五十年前六十年前的那些年代的记忆,随着我奶奶这辈人的离去,对我们现在的影响也渐渐模糊,可是我们不该遗忘,那是我们的历史呀,是我们走过的道路。从吃饱饭到今天并不远,是每年的同样的秋收,拉近了历史与当下的联系,让我们不再恍如隔世。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老人们为什么要下地手掰玉米,为什么姨姆们冒雨在地里捡拾玉米穗块,也就能明白,他们看着水泡农田的那种复杂的眼神了。除了有跟老天对抗的韧劲,亦有超越商品经济本身的、对粮食作用与价值本身的敬意。只有身临其境是不够的,我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瞥见那贯穿我奶奶一生的粮食与土地的厚重缩影,才能去试着在感同身受中做好这一页记录,才能写好这篇文章,以呈现在各位观众面前。大家关心农民关注农业,我作为农民的儿子,提笔来书写三农的事情,不能辜负了大家的这份厚意。

五、总结

据农民日报公众号推文消息,10月5日,农业农村部已专门召开调度会,调度分析近期连阴雨天气对河南、安徽、山东、江苏、陕西、河北的秋收影响,并紧急调剂调运救灾机具,保障受灾地区秋粮抢收抢烘工作。据我观察,黄淮地区的许多受灾县市,业已将本地的粮食烘干点的所在位置及联系方式,以推文或视频方式发布,大家如有需要,可自行去搜索查询。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部署及安排下,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将雨灾对农业农民所带来的损失不断降低。


本文所记录的玉米的两种抢收方式,即手掰玉米和链轨式收割机收割,毕竟只占笔者所在县市玉米总体种植面积的一小部分,其他地区的秋收情况或进度不一样。天气预报显示,河南的雨要下到10月13日,估计到那时,收割机才能大规模下地收割。玉米大规模丰收后,普遍亩产情况及粮食收购价格或有变动,大家可关注我本账号,届时我会另发视频或动态告知大家。

我清楚这篇考察记录会因个人理论不足、时间仓促、和文笔能力不够而缺陷过大,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我回家参与整个秋收过程也本就是分内之事,没有广泛调查和实地采访的隆重与真实,故而所写内容粗陋较多。实是抱歉。大家如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对自己当地秋收情况有所了解,可编辑评论于评论区。谢谢大家。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奶奶,她是一个和庄稼打交道一辈子的坚韧的劳动妇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演技烂得像混子《沉默的荣耀》里混进关系户,于和伟都带不动

演技烂得像混子《沉默的荣耀》里混进关系户,于和伟都带不动

洲洲影视娱评
2025-10-14 15:04:37
这4个日本羽绒服:几乎不打广告,实力却不输波司登、始祖鸟

这4个日本羽绒服:几乎不打广告,实力却不输波司登、始祖鸟

时尚搭配师Nicole
2025-10-16 16:49:54
德转列防守型中场身价榜:凯塞多1亿欧居首,赫拉芬贝赫第二

德转列防守型中场身价榜:凯塞多1亿欧居首,赫拉芬贝赫第二

懂球帝
2025-11-03 01:04:34
特朗普下令战争部做好准备

特朗普下令战争部做好准备

澎湃新闻
2025-11-02 22:01:03
把工业毒废土当营养土卖,人怎么可以这么坏?

把工业毒废土当营养土卖,人怎么可以这么坏?

历史总在押韵
2025-11-01 23:56:55
陈震再杠小米!10℃也配叫“冬测”?米粉贴图科普秋冬也是无语

陈震再杠小米!10℃也配叫“冬测”?米粉贴图科普秋冬也是无语

小柱解说游戏
2025-11-03 04:41:47
“继承权”不用争了!2026年新规下:父母的房子全部将这样处理

“继承权”不用争了!2026年新规下:父母的房子全部将这样处理

白马惊天剑
2025-10-30 18:09:01
LPL场外爆猛料,两大冠军退出联盟!选手大幅降薪,面临生存危机

LPL场外爆猛料,两大冠军退出联盟!选手大幅降薪,面临生存危机

天下游戏吧
2025-11-02 20:17:56
为什么中国能够崛起?来看看中文背后的独特优势

为什么中国能够崛起?来看看中文背后的独特优势

枫冷慕诗
2025-10-28 19:53:06
女人坐了28年牢,出狱去办证,民警一查系统,当场愣了

女人坐了28年牢,出狱去办证,民警一查系统,当场愣了

卡西莫多的故事
2025-10-30 11:33:46
火箭对独行侠!伤病名单:休城2人缺阵+主力出战存疑,浓眉不打

火箭对独行侠!伤病名单:休城2人缺阵+主力出战存疑,浓眉不打

熊哥爱篮球
2025-11-03 07:25:58
广州的廖一帆爸爸火了,因为他揭开了家委会的真相

广州的廖一帆爸爸火了,因为他揭开了家委会的真相

清晖有墨
2025-09-05 19:24:18
李亚栋院士:要整体降低高考难度,尤其是降低数学与物理的难度

李亚栋院士:要整体降低高考难度,尤其是降低数学与物理的难度

化学人生
2025-10-31 21:20:19
8人上双打爆鱼腩!卫冕冠军疯狂7连胜,亚历山大轰30+7创纪录

8人上双打爆鱼腩!卫冕冠军疯狂7连胜,亚历山大轰30+7创纪录

体坛小李
2025-11-03 07:46:05
王家卫再次印证了张柏芝说的话:他作为出色的导演脑子有点不正常

王家卫再次印证了张柏芝说的话:他作为出色的导演脑子有点不正常

乐悠悠娱乐
2025-11-02 14:47:34
杨瀚森发展联盟好刷数据?杨毅:人家拿球能给你么,姥姥!

杨瀚森发展联盟好刷数据?杨毅:人家拿球能给你么,姥姥!

阿纂看事
2025-11-02 15:32:11
2天之后,中方将在北京以最高规格接待俄贵客,反击特朗普的阳谋

2天之后,中方将在北京以最高规格接待俄贵客,反击特朗普的阳谋

影孖看世界
2025-11-01 22:28:34
悬念揭晓!山东泰山核心外援瓦科去向曝光,曝江南球队或2选1

悬念揭晓!山东泰山核心外援瓦科去向曝光,曝江南球队或2选1

璞玉话体坛
2025-11-02 19:49:43
中美贸易休战一年?别天真了!美国正在全球布局,决战可能在2026

中美贸易休战一年?别天真了!美国正在全球布局,决战可能在2026

听风50
2025-11-02 08:00:08
他在狱中亲眼见吴石将军,受电刑不吐一字,最后那餐只说了一句!

他在狱中亲眼见吴石将军,受电刑不吐一字,最后那餐只说了一句!

云霄纪史观
2025-11-01 09:13:37
2025-11-03 09:04:49
这是个令人疑惑的星球 incentive-icons
这是个令人疑惑的星球
我是个写文章的小作者,不知道这样把文章做成视频的方式会不会有人会喜欢。
21文章数 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媒体:美防长针对中国发出尖锐"警告" 随后说法又变了

头条要闻

媒体:美防长针对中国发出尖锐"警告" 随后说法又变了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马斯克:未来5-6年传统手机与App将消失

科技要闻

马斯克为这事开骂:“他们什么都不懂”!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游戏
本地
房产
旅游
公开课

魔兽怀旧服:MOP内容丰富,为何玩家期待时光服?吃排骨才是关键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房产要闻

中粮(三亚)国贸中心ITC首期自贸港政策沙龙圆满举行

旅游要闻

跟着这张地图,来重庆赏“秋”“香”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