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连眼镜店都开始集体“近视”了——不是视力问题,是根本看不清自己。
每天55家门店关门,六年倒了六万家。
最讽刺的是,真正让这个暴利行业现原形的,不是电商打压,而是揣着手机进店的年轻人。
![]()
要说眼镜行业的黄金时代,那真是闭着眼睛都能挣钱。
江苏丹阳,这个听起来普普通通的县级市,藏着整个行业的底牌。
八平方公里的产业园,生产着全国七成、全球一半的镜片。
在这里,镜片像菜市场的大白菜一样论斤卖,国际大牌的同款眼镜,出厂价也就两百块。
但神奇的是,同样一副眼镜,一旦摆进其他城市的商场专柜,身价立刻翻几十倍。
某知名连锁品牌被扒出的财报显示:进价28元的镜片卖280,成本6块7的国产镜片敢标998。
这哪是做生意,这简直是变魔术。
![]()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怎么把两百块的东西卖出两千块的呢?
靠的是三道“护城河”。
第一道叫信息差。在智能手机还没普及的年代,消费者对“非球面”“渐进多焦点”这些名词一头雾水。
店员说得天花乱坠,你只能乖乖掏钱——毕竟谁也不愿意拿孩子的视力冒险。
第二道是渠道垄断。学校、医院周边的眼镜店,曾经是家长的必争之地。
“进口镀膜,保护视力”这句话,拿捏了多少父母的心?明知道被宰,还是得认——总不能让孩子看不清黑板。
![]()
第三招最绝,叫“伪专业”。全国真正持证的验光师就三万人,基本都在大医院。
街边店里那些号称“验光师”的,多半是培训半个月就上岗的销售。
可人家就敢收你几百块的验光费,美其名曰:专业服务。
但这三条护城河,在Z世代年轻人面前,突然变成了小水沟。
现在的年轻人进店,手机比人先开口。你刚说“德国&进口”,人家已经查到了丹阳出厂价;你介绍“防蓝光”,人家反手就问阿贝数是多少。
更绝的是“云配镜”——去医院花二十块验光,用APP测瞳距,网上下单直接发货。价格便宜一半,数据还更准。
![]()
最谋人诛心的是,年轻人发明了“线下试戴,线上下单”。
看起来店里人头攒动,实际上都是来蹭试戴的。
有老板苦笑着说:“现在进店的年轻人,十个里有八个在偷偷拍镜腿上的型号。”
上周末,我在商场眼镜专柜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
一个初中生模样的男孩试戴了一副黑框眼镜,转头问:“爸,怎么样?”
父亲还没开口,店员赶紧接话:“这是新款防疲劳镜片,原价三千二,今天特价一千八。”
父亲没接话,掏出手机对着镜框拍了张照。几分钟后,他收起手机,拉着儿子就走:“网上同款,连镜片三百六,三天到货。”
店员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那双刚才还闪着光的眼睛,一下子暗了下去。
![]()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
更可怕的是,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比登天还难。
“现在我们说实话都没人信了。”一位开了十五年眼镜店的老闆摇头,“最近我们推出成本透明价,把所有成本都公示,只加30%毛利。结果你猜怎么着?顾客反而觉得更可疑了。”
这种“狼来了”的后遗症,让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店主苦不堪言。有社区老店月营业额从十五万跌到不足八万,连房租都交不起了。
但总有人能在寒冬里找到生机。
![]()
一批转型成功的眼镜店,摸索出了两条活路:
一条向上走,做专业服务。比如宝岛眼镜转型“儿童视力健康管理”,为每个孩子建立视力档案,每月免费复查。
虽然防控镜片卖1200一副,家长却觉得值——他们买的不仅是眼镜,更是一套完整的视力解决方案。
一条向下走,做极致性价比。比如目仓眼镜在社交媒体推出“验光+配镜199元套餐”,通过优化供应链,把价格砍到传统门店的三分之一。虽然单副利润薄,但靠走量,年流水依然能破千万。
![]()
这两条路看似相反,其实殊途同归——都在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卖镜片,我还能为顾客提供什么真正的价值?
网友们的评论或许道破了天机:
“不是年轻人变聪明了,是信息透明让每个人都能做出理性选择。”“当行业把暴利当常态,就别怪消费者用脚投票。”“下一个被颠覆的会是牙科吗?”
说到底,这场眼镜行业的危机,是一场迟来的成&人礼。
![]()
它告诉我们: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时代,真的结束了。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真诚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套路可以赢一时,但赢不了一世。
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眼镜店,或许该问问自己:当消费者终于看清一切的时候,你准备好被看清了吗?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