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在当今国际格局中,武器的破坏力及其潜在影响始终是各国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当人们谈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核武器往往首先进入视野。
然而,有一种武器虽未获得同等知名度,却在过去十余年里持续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外交争议与人道讨论。
![]()
2008年5月28日,超过一百个国家共同推动一项旨在全面禁止特定武器的国际协议,该武器随即被正式列为禁用范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明确表示不会签署这一条约,成为焦点之一。
这不禁引人深思: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武器,能够在安全与伦理之间激起如此剧烈的分歧?
![]()
百余国家联名销毁的神秘武器
上述所指正是集束弹药——一种结构独特、作战效能显著但也极具争议的常规武器系统。
其设计原理类似于“母弹携带子雷”,即一枚主弹体在空中解体后,可释放出数十枚小型子弹药,数量通常介于20至50枚之间。
![]()
这些散布开来的子弹药能够覆盖极为广阔的区域,单次投放即可影响3到6万平方米的空间,具备极强的面杀伤能力。
尽管这种打击方式对密集部署的军事目标具有高效压制作用,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误伤平民的风险。
![]()
更令人忧虑的是它带来的长期隐患:
据统计,集束弹药投掷后约有三成的小型弹头无法立即引爆,某些型号甚至未爆率高达四成。这些遗留物如同潜伏的地底幽灵,随时可能夺走无辜生命。
![]()
这些未爆弹可在土壤中潜藏长达二三十年乃至半个世纪之久。战后民众耕作、儿童户外活动时若不慎触碰,极易造成伤亡,大片土地也因此沦为不可利用的危险区。
此类悲剧并非虚构,现实中已有大量惨痛案例:
![]()
越南战争期间,老挝遭受了约2.7亿枚集束弹药的轰炸。
直至今日,仍有大量未爆弹残存于地下,平均每年导致近百人死伤,超过80万公顷可耕地因安全隐患被迫撂荒。
![]()
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境内沙漠地带已清理出逾15万枚未爆子弹药,专家估计尚有约30万枚仍埋藏于地下,当地居民出行如履薄冰。
2022年泰柬边境爆发短暂冲突后,在边境线10公里范围内排查出2300多枚未爆装置,村庄百姓不得不绕行避险。
![]()
鉴于集束弹药所带来的持久性人道危机日益凸显,国际社会迅速提出了一项集体应对方案。
![]()
各国相互约束
2008年,一场关键会议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最终促成了《集束弹药公约》的诞生。
这份公约明确提出:缔约国必须彻底销毁现有库存,并承诺今后不再研发、生产或使用此类武器。
![]()
尽管当时有107个国家当场签字支持,但该协议存在一个根本缺陷:
真正掌握大量集束弹药的战略大国——包括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均未加入,拒绝接受相关限制。
![]()
原因在于,这类武器直接关联国家防御体系,在缺乏整体安全保障机制的前提下,主要军事力量不愿轻易放弃战略选项。
即便如此,仍有超过110个国家联合发起行动,将矛头集中指向中国,要求其单方面清除库存。
![]()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施压国中,近六成从未装备过任何型号的集束弹药,它们既无实际使用经验,也不面临类似安全威胁,此举更像是政治姿态表演。
![]()
中国拒绝销毁的原因
要理解中国的立场,需回溯我国接触并发展此类武器的历史背景。
相较于美苏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部署集束弹药,中国直到80年代才逐步掌握相关技术。
![]()
彼时正值冷战后期,我国周边存在大规模机械化部队集结的压力,而高端反制手段尚不完善。在此背景下,成本较低且能有效应对集群目标的集束弹药,成为重要的防御补充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拥有此类武器,中国从未在任何武装冲突中实际使用过集束弹药,始终保持高度克制。
![]()
我们之所以未签署《集束弹药公约》,核心考量在于维护国防自主权:当前拥有最大规模库存的主要国家如美国和俄罗斯仍未加入公约,若中国率先销毁,等于主动削弱自身防御能力。
这种单边让步在复杂地缘环境中显然不利于国家安全平衡。
![]()
此外,这一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明显的双重标准:
美俄以“符合国家战略利益”为由保留库存,却鼓动一批本身不具备集束弹药能力的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这种做法难言公正。
![]()
更深层次看,部分国家的联合施压并非出于真正的人道关切,而是服务于特定地缘政治议程。
参与联署的国家中,约七成从未列装过此类武器,缺乏实战环境与安全管理经验,却借“人道主义”名义参与围堵。
![]()
他们刻意构建话语陷阱,将“未签署”简单等同于“反人类”,却选择性忽略中国长期以来的实际人道贡献。
事实上,中国虽未加入该公约,但在扫雷援助方面早已走在世界前列。
![]()
自1998年起,我国已向全球40多个国家提供排雷技术支持。
仅在柬埔寨、老挝及刚果(金)等重灾区,就完成了超过1200平方公里高危区域的清理工作,并培训当地专业扫雷人员达2300余名。
![]()
对于受未爆弹伤害的民众,中国不仅捐赠医疗设备,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例如指导老挝村民学习编织工艺和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助力其实现经济独立。
同时,为改善当地生存条件,我国还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重建,协助修建学校、卫生站和饮水设施。
![]()
在技术研发层面,中国也在积极降低集束弹药的附带风险:
自主研发的智能型集束弹药具备目标识别功能,并集成定时自毁机制,使未爆率控制在5%以下,远优于多数传统型号的安全水平。
![]()
归根结底,中国并不反对对集束弹药进行国际管控,而是主张通过《特定常规武器公约》这一多边平台展开平等协商。
该框架允许各国充分表达安全关切,兼顾军事需求与人道责任,避免片面化、标签化的处理方式。
中国所抵制的,是那种“允许强国保留、强迫弱国放弃”的不公平规则。我们坚持的原则是:既要捍卫正当防卫权利,也要履行应有的人道义务,这才是实现长久和平的可行路径。
信息来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6025822131632338&wfr=spider&for=pc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