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分享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日本自2001年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以来获得的第26个诺奖。
而那句“十年后国人获诺贝尔奖如家常便饭”的预言,却在现实中显得愈发遥远。
“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没用,我们不用太当回事。”项立刚的这句话在2025年诺贝尔奖揭晓之际,再次在互联网掀起波澜。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正在稳步推进其“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时间还未过半,已完成了目标的70%以上。
而国内一位院士曾预测的“十年后中国人拿诺贝尔奖将是家常便饭”,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2001年,当日本政府提出“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时,不少媒体直言这是“口出狂言”。
然而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这项原被认为“狂妄”的目标,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现实。
回望2001年,日本提出这一目标时,正值其经济泡沫破裂后的低谷期,科研经费紧张。
然而基于长期的科研积累和战略眼光,这一看似大胆的计划却稳步推进。
从202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坂口志文,到2016年细胞自噬机制的大隅良典,再到2014年蓝色LED的赤崎勇团队,日本的诺贝尔奖成果涵盖了多个前沿领域,且多是解决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突破。
![]()
面对日本在诺贝尔奖上的高歌猛进,舆论场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
项立刚公开宣称:“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没用,我们不用太当回事。”他认为,现在大家不再盲目追捧西方标准。
科普博主直接晒出数据:自1949年以来,日本拿了29个诺奖,咱们本土才2个,这差距不是一句“不需要”就能掩盖的。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论文产出大国,但庞大的数量并没有转化为质量的突破。
这种“论文泡沫”现象,暴露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严重问题。
在当前的科研体制下,学者们被迫追求论文数量而非质量,研究方向追逐热点而非兴趣,重视短期成果而非长期价值。这种“学术GDP主义”正在扼杀真正的创新活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环境亟待净化。
当学者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争项目、发论文、评职称上时,谁还能静下心来做那些可能改变世界却可能十年无成果的基础研究?
项立刚的“诺贝尔奖无用论”代表了一种典型的防御机制: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种论调在网络上颇有市场,却经不起推敲。
诺贝尔奖真的无用吗?
那为何每个获奖国家都视若珍宝?
为何每个获奖科学家都受到本国人民的崇敬?
![]()
显然,不是诺贝尔奖无用,而是这种论调在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找借口。
更可笑的是,我们的媒体表现出极度的“精神分裂”:一方面贬低诺贝尔奖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对每个有华人血统的获奖者进行“贴金式”报道,千方百计寻找与中国的关系。
杨振宁、屠呦呦获奖时,媒体的大肆报道背后,透露的正是内心深处的认可渴望。
这种既鄙视又渴望的矛盾,活脱脱展现了什么是“酸葡萄心理”。
中科院院士“十年后诺贝尔奖家常便饭”的预言,反映了对科技突破的急切期待。
但这种预测本身就不科学,真正的科学突破从来不是可以预测的。
诺贝尔奖是科学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它需要的是宽容失败的研究环境、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和甘坐冷板凳的学者精神。而我们当前的科研管理,却充满了急于求成的浮躁。
项目要短期出成果,研究要立竿见影,评价要量化考核。
在诺贝尔奖问题上,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心理失衡。
有人把一切归咎于“西方偏见”,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委员会来自西方,评选标准中常常存在对‘西方价值观’的偏向”。
还有人认为,诺奖已沦为“西方认证工具”,我们没必要凑这个热闹。
然而这些论调,都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科学家能够频频获得西方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