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
资阳市人民政府印发
《资阳市教育强市建设行动方案
(2025—2035 年)》
明确了10大重点任务
资阳教育将如何突破升级?
一起了解
1
实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行动
![]()
筑牢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全市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加强革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陈毅故居、资阳市革命烈士陵园、安岳县文家寨红色教育基地思政育人功能和资阳市博物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筑牢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意识,激励青少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推进思政融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培育50名思政种子教师,组建2个市级思政课攻坚团队(工作室)和5个县级(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一体谋划思政课教育改革,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同向同行。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提高市民语言文化素养。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创新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和经典润乡土活动,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
2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行动
![]()
加强学位供给。根据出生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合理规划建设幼儿园,提高城区公办幼儿学位供给,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或附设幼儿班。将幼儿园托班建设纳入县(区)规划,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雁江区重点加大城区公办学位供给,安岳县重点规划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园,乐至县重点消除“大园额”现象和建好乡镇公办中心园。
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幼儿园经费保障,依标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监管。强化幼儿园教师保障,加强公办幼儿园教师补充配备和工资待遇保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提升保教水平。深入治理幼儿园超前超纲教学行为。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严格规范监管幼儿园课程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促进师幼互动,提升保育教育质量。
实现普及普惠。到2028年,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到203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基本形成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供给体系。
3
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
![]()
改善办学条件。科学规划和实施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覆盖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到2027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装备全部达标。严控义务教育班额,逐步化解城区大校额问题。
推进资源共享。深化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改革,因地制宜打通各学段教育资源,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和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推动学校优秀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促进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制定新优质学校建设标准,到2035年全市建成不少于100所新优质学校。
发展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举办学前教育,支持安岳县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中职班,鼓励雁江区、乐至县结合需求开设特殊教育中等职教部(班)。提升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市级、县(区)级特殊教育中心建设。落实经费保障,确保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生均公用经费按特殊教育学校标准执行。
实现优质均衡。到2029年,雁江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到2030年,安岳县、乐至县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4
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
![]()
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实施适应人口变化的基础教育资源调配体制改革。加快普通高中布局调整,推动高中逐步向城区集中,实施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工程,补齐基础保障条件短板,扩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配齐配强高中教师,全面化解高中大班额问题,积极稳妥化解大校额问题。落实高中阶段不作职普比例限制政策,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确保每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至少帮扶1所薄弱高中,有效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资源总量。
推进多样化特色发展。加快培育普通高中优质学校,集中资源打造资阳中学、安岳中学、乐至中学,建成全省一流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积极打造安岳实验中学艺体特色,持续做强资阳中学女排品牌,其余普通高中结合实际加强特色办学。积极推进科学高中试点。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探索建立综合高中,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推进县中发展振兴试点。
5
实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支撑提升”行动
![]()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持续推进职普融通改革,推动学生多元成才和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融合发展。推进资阳师范学校转型升级,推动在资高职院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支持资阳口腔职业学院成为四川省“双高计划”立项单位,对标“双高计划”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与本科院校试点联办本科专业,最终实现学院整体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中国牙谷”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组建“智能制造+”产教联盟;推动在资高职院校聚焦地方主导产业建设核心专业,支持资阳口腔职业学院建强口腔医学和口腔医疗装备专业群、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建强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专业群、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建强智能汽车和车辆工程专业群;支持资阳口腔职业学院增挂技师学院,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支持成都美术学院高水平办学,加快建设资阳市环美术学院艺术产业带,不断提升城市艺术气质和文化底蕴。
完善职业教育发展制度机制。健全多元投入保障制度,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完善产教融合激励制度,研究制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措施。
6
实施素质教育“滋养浸润”行动
![]()
加强科学素养培育。强化科学教育,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在机器人、计算机编程、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等方面办出特色,支持雁江区三贤九义校、安岳县启明九义校、乐至县城西小学等学校建设科技特色学校。依托牙谷口腔科技、临空航天科技、智能机器人等优质科技资源,建设校外科技实践基地。深入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分层举办科学节、科技创新大赛,培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促进学生体质强健。全面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加强场地建设及设备设施配备,补齐学校体育场馆、运动器材短板。推进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课桌椅配备卫生达标改造,规范课堂电子产品使用。配齐中小学专职教师,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鼓励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项校级体育比赛项目,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加强与成都体育学院合作,推动体育拔尖人才培养,培育学校体育特色品牌。开发市、县(区)近视防控预警平台,每学期开展1次视力普查,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
增强学生美育浸润。按标准配备美育功能室和器材设备,配齐配强美育师资,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聚焦川剧、剪纸、石刻、竹编等艺术开发富有资阳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资阳濛溪河遗址、安岳石刻文化等传承保护教育。建立完善市、县、校三级展演机制,确保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专项特长。开展院地合作,用好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艺术资源,建立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学校美育特色品牌。
推动劳动习惯养成。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加快建设县(区)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加快学校劳动技术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满足常态化劳动教育实践需求。推动资阳机车、口腔、鞋服、柑橘、柠檬、桑蚕等地方特色产业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优化学校劳动课程,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县(区)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按师生比配齐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分层分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家校协同,提升全市学生心理素质。
7
实施教师队伍“铸魂强师”行动
![]()
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筑牢教育强市根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审、评先奖励、人才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对负面典型要加强内部通报力度。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及全面从严治党任务清单。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盘活教师编制,重点解决学前教育、高中学段、农村寄宿学校急需和思政、体育、美育、心理健康、科学、劳动等紧缺学科。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编制、岗位县域统筹管理,设立教师共享中心或建立编制、岗位、职称周转池,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名优教师市域内、骨干教师县域内交流轮岗力度,每年县域内交流轮岗教师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市、县、校分级研训体系。重点培育30名市级卓越引领型校长,100名教育家型资阳名师。实施新入职教师小荷计划、青年教师青蓝计划、骨干教师精锐计划、名优教师引领计划“四大计划”,打造分层次、有梯度、数量足的优秀校长教师队伍。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在职教师就读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本科或研究生专业。
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和保障办法。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持续推进教师减负工作,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不得突破省、市“白名单”保留数量。开展“优师工程”,建立市、县教师荣誉制度,加大对名优、困难教师的奖补力度。落实社会公共服务教师优先政策,大力开展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社会宣传工作。
8
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行动
![]()
升级教育数字化新基建。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强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按需改造校园网络,提升网络接入速率,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升级建设普通教室、智慧教室,逐步更新迭代教室多媒体设备。到2027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优质均衡保障条件,10所学校率先符合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到2030年,全市所有学校符合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到2035年,全市所有学校建成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智慧化功能教室。
提升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加强教育工作者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育形成更加优质的教育新质生产力。2027至2029年每年完成30%的教育工作者培训任务,到2030年,完成覆盖全体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任务,到2035年,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符合新时代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智慧教育的要求。
强化平台和资源应用。加强对国、省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应用,定期开展应用巡回指导培训,提升教师应用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探索数字赋能因材施教、高质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用好国家教育大模型,推动智慧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四川云教资阳频道建设。
9
实施综合改革“减负提质”行动
![]()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评价导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导向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评价指南,推动教育从“育分”向“育人”转变。探索借助数字化手段,细化完善学业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教学评价改革专项视导,每年遴选市级教学评价改革典型校10所。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落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一校一策”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强基、竞赛、艺体、科技等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好市级课程教学改革攻坚团队,培育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配齐配足市、县(区)教研机构专职教研员,深入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多形式开展教学竞赛、案例评选等交流活动。
深化“双减”提质改革。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加强作业设计,建立作业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确保校内教师“教足教好”、学生“学足学好”,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严格落实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标准,加强数字化全流程管理。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
深化教育治理改革。加强依法治教,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健全学校章程实施保障机制,落实依法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提高学校依法管理能力。突出宪法教育的核心地位,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学校主阵地作用,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水平。规范民办学校管理,健全分类管理政策体系,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完善安全有序退出机制。
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改革。发挥学校育人主导作用,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立完善家庭主动尽责、学校积极主导、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发挥家庭第一课堂,家长第一位老师作用,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和睦。探索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支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创建等思政课实践和研学旅行活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清理非必要进校园活动,推动塑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生态。
深化教育开放合作改革。积极对接全国知名高校和成渝地区知名高中,开展合作办学。发挥成都美术学院属地优势,广泛开展校地合作,促进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积极争取和支持有意愿的高校和知名学校来资阳合作办学。鼓励支持在资职业技术学院和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依托资阳人口优势和产业优势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助力资阳“智造”走出国门、输出技术、拓展市场。
10
实施平安校园“夯基固本”行动
![]()
守牢校园安全底线。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建成系统科学、智慧高效、联防联控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研判预警、快速反应、联动响应、高效处置的应急体系,党政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校园安全责任体系,推进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持续推进安全、法治、防欺凌、心理健康等教育,营造浓厚安全氛围。开展重点隐患排查治理,紧盯心理健康、防溺水、防欺凌、防暴恐、消防、交通等重点涉校涉生安全工作,纵深推进专项整治,全面排查隐患、及时整治销号、筑牢安全防线。
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强化校园食品安全,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监督管理,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提质增效民生工程,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提升校园智慧安防水平,夯实校园安防设施“六个100%”建设基础,加强微型消防站建设。到2026年,中小学、幼儿园校门口全部安装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图像采集装置。市、县(区)协同建好专门学校,切实提高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教育矫治能力。
(扫码查看原文)
![]()
来源:资阳市人民政府
编辑:林明秀
审核:蒲敏 李小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