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地摊为生,到在上海坐拥上千栋房产,子孙大多上哈佛,成为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这个家族到底做对了什么?
古往今来,有多少家族兴衰史都无法打破“富不过三代”这一魔咒。
 
又有多少家族,第一代白手起家;第二代老成守业;第三代坐吃山空者,比比皆是。
就连王亲贵族都不能幸免。
但这一家族历经战乱,千回百转,仍能富过15代,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一家族——贝聿铭家族,又称苏州贝氏家族。
贝氏家族能追溯到的始祖是贝兰堂,或者从贝兰堂这一代开始有家谱也有可能。
贝兰堂是明朝中期人,他起初在苏州以摆地摊行医卖药为生,因为有一些医术,小有名气。接代传代都以行医为生,到了清乾隆年间,到了贝潜谷这一代,可以说在经营中药材上初见成果,因为经营中药材,成为了苏州首富。
古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也有实现阶级跨越,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
图|贝氏家族
  
经过贝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从摆地摊为生的底层人民,一跃成为首富。
但我们细扒一下,贝氏几代人的传承,还都不是继承财富,也不是继承某一样手艺,而是分布在各行各业。
近代时,贝氏家族传承到了第十三代,其中贝润生与贝哉安这两支已成为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贝润生没有做药材生意,而是做起了冷门的颜料生意,并以此起家,被称为“颜料大王”。
贝润生买下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修缮完好的目的并不是满足个人的享受,而惠及全族人。设立义庄,不仅给贫苦的族人物质上的接济,还有精神上的帮助。比如设立奖学金,让族里的孩子能受到教育,并且优秀的学生有学可上,有经济基础可以深造。
这从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促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这些从义庄走出去的孩子,怀感恩心,也肩负起家族传承的重任。
贝润生就说过:留财不如留德,留独有之产,不如留公有之产。
接下来我们说贝哉安这一支,贝哉安先后协助创办了中国旅行社,上海银行。
贝哉安与贝润生兄弟支持辛亥革命,共同捐资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的幼稚园,受到孙中山的赞扬。
贝哉安从事金融行业,三子贝祖诒是中国银行的总经理。
他一生与钱打交道,却做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年他远走美国时,没有拿一分钱的公款。相比之下,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中国巨额资金。
在贝祖诒的影响下,他的儿女大都进入了金融界,所以他的家族有“金融世家”之称。
 ![]()
图|贝祖诒
 但唯独有一子贝聿铭不喜欢金融,热衷于建筑。
但贝父也没有勉强儿子,他尊重儿子的想法,并给予儿子以经济上的支持,比如当时中国公派留学不够完善,贝父选择了自费留学的方式将儿子送到了美国哈佛大学。
贝聿铭先后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世界级名校学习了建筑学。
 
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成为建筑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贝父的支持与尊重,以及对教育的重视,才有了后来的建筑大师贝聿铭。
光这种教育远见,放到现代,很多人都望尘莫及。
另外,贝氏家族在选择另一半时也非常讲究,贝哉安的妻子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的女儿;贝祖诒的妻子是北大西语系毕业的蒋士云;贝聿铭的妻子卢爱玲也是名门望族,她的外祖父是驻美公使,她自己也是哈佛建筑系的高材生。
总之,从近几代贝氏家族选择另一半的标准来看,他们都选择的是一类人:注重文化门第。
所以,贝氏家族总是呈现一种:下一代比上一代还强的上升趋势,而不是日渐衰退。
贝祖诒已经在民国时期属于风云人物了,他的儿子贝聿铭比他还出名,走向了国际。
贝聿铭参与建造了世界名建筑,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美国国家艺术馆,法国罗浮宫金字塔,每一件都是绝品。
 ![]()
图|贝聿铭
  
贝聿铭使贝氏整个家族的名望达到了新高度。他获得普利策奖,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被誉为建筑大师。
 
这背后也离不开妻子贞爱玲的出谋划策。
贝聿铭夫妻二人都曾在哈佛就读,他的四个子女,其中三子皆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个个都是高材生。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贝氏家族在寸土寸金上海坐拥千栋房产。
实现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结合与统一。
从贝氏家族的兴盛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族的兴盛,是多少代人经年累月的努力,是一个家族的共同发力,而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贝氏家族能世代昌盛,真正验证了读书的重要性: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点击“黎庶文史”卡片关注哦!方便下次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