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四川乐至有网友投诉称,其作为社区居民,被社区工作人员踢出群聊。10月9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乐至县天池街道办于近日在“问政四川”平台公开回复称,要求涉事社区工作人员向两名居民致歉,并邀请居民重新加入微信群。
(10月9日红星新闻)
“有问题找社区”,这本是居民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可四川乐至县徐家桥社区工作人员,却因居民咨询免费烟感报警器事宜时沟通不畅,便将两人移出微信群,如此“简单粗暴”的操作,不仅寒了居民的心,更暴露了部分基层工作者治理理念的偏差:以为踢走反映问题的人,问题就能 “自动消失”,殊不知这种 “掩耳盗铃”的做法,只会让小问题酿成大矛盾,让本可化解的隔阂变成难以修复的信任裂痕。
居民在社区群里咨询政策,本是参与社区事务、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之举。65 岁及以上居民免费安装联网烟感报警器,是惠及老年群体的好事,居民多问几句、弄清细节,既是对自身安全负责,也是对社区工作的监督,这本该是基层工作者耐心解答、积极回应的场景。可涉事工作人员朱某,却在“未充分了解事件”的情况下,用“踢出群”的方式堵住居民的嘴,这种处理方式,本质上是对群众诉求的漠视,是对自身职责的逃避。基层微信群本是政策宣传、民意沟通的 “桥梁”,如今却成了隔绝群众、屏蔽问题的“围墙”,如此操作,只会让居民对社区工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事件曝光后,街道办要求涉事人员致歉、邀请居民重新入群,并加强工作人员日常管理,这样的处理虽及时止损,却也暴露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短板。部分基层工作者缺乏“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面对群众诉求时,没有耐心倾听、积极解决,反而想着“息事宁人”“掩盖问题”。殊不知,群众的诉求从来不是 “麻烦”,而是基层工作改进的方向;群众的监督也不是“找茬”,而是推动治理完善的动力。把反映问题的群众当 “对立面”,用“踢出群”这种简单化的方式处理问题,看似暂时“平息”了矛盾,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居民的诉求得不到回应,问题得不到解决,只会让不满情绪积累,后续可能引发更激烈的矛盾,甚至影响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接地气、听民意、解民忧”。无论是社区微信群的管理,还是日常事务的处理,都应该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面对群众的疑问,多一点耐心解答;面对群众的意见,多一点虚心接受;面对群众的问题,多一点主动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搭建起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成效。此次乐至县的“踢群事件”,也为所有基层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治理不是“堵嘴”,而是“敞心”;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解决反映问题的人,而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若不能真正转变治理理念,类似的“踢群”事件恐怕还会重演,而基层治理的“结”,也永远解不开。
把反映问题的群众踢出群聊,问题和麻烦就解决了?能踢走人,却踢不走该解决的问题。只能说,送“神”容易请“神”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