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懂得调动情绪?来电影海报这儿套公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痛”这个词在社交媒体被频繁提及,痛包、痛衣、痛鞋、痛城等,正充斥着Z世代和二次元的社交生活。这股势不可挡的潮流趋势,甚至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痛美学,备受各大奢侈品品牌的亲睐。
![]()
本期我们将全面解读“痛美学”的视觉风格,以及这股风潮对设计师的启发。
⚫高密集、无序
“痛”表现在视觉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密度。设计被大量密集的图案、文字、符号、色彩、图标所覆盖,形成一种过度装饰、信息轰炸的效果。
![]()
观者没办法瞬间明白设计师的意图,但可以通过“解码”大量细节,得到互动的乐趣。
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鞋服、包包,整体都是极繁主义的表现形式。总结就是,无法割舍,情绪都满出来了。
⚫碎片化和拼贴感
这种风格的设计不是单一的,或者完整的画面,而是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比例的视觉符号,通过拼贴、堆叠而成,彼此间没有主次关系或者视觉逻辑,形成一种“视觉垃圾场”的效果。
![]()
常见的元素,比如知名的动漫、电影、游戏的虚拟角色;上个世纪、千禧年等不同年代的生活元素;一些名字口号、歌词和网络热梗;还有象征不同风格的背景、纹理效果,比如像素风、糖果色渐变、故障艺术、几何波点……
⚫高饱和、强对比的色彩
在“痛”风格的设计中,色彩不再辅助于主题,而是成为一种具有攻击性的元素,强化热烈、张扬的氛围。
![]()
大量使用鲜艳的、高饱和度、荧光的色彩,比如粉红、明黄、电光紫。另外对比色的使用也很常见,强烈的碰撞可以增加视觉的刺激和杂乱。
⚫多样化材质的使用
另外在元素材质的选择上要多样化和差异化,目的是创造视觉混乱。
![]()
比如金属、亚克力的尖锐,会造成视觉紧张;毛绒玩具和布制产品,是画面中的视觉缓冲;亮面贴纸和硅胶比较光滑,具有视觉流动性……
当他们混搭使用时,给观者一种可触摸的混乱体验。
从上面总结的视觉特征来讲,“痛美学”是一个综合体,不拘泥于某一种设计,而是Y2K、复古、酸性、故障等多种风格的混搭。本质上是当代年轻人在压抑现实之下的一种情感宣泄,是对主流文化的叛逆。
![]()
一些热门的平面设计也是同样的底层逻辑,比如新丑风、县城美学、抽象设计。
—end—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