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苏联国旗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降下时,仅三个月大的李显龙长子在新加坡医院发出第一声啼哭。冷战落幕、亚洲腾起,这般截然不同的场景交织,成了李显龙往后思考大国兴衰的起点。
![]()
时针拨到2021年8月,美国智库发布报告,话里话外暗示“熬死苏联那一套依旧管用”。就在同周,新加坡总理府灯火彻夜,李显龙审阅地区贸易数据至凌晨。秘书递上那份报告,他只淡淡回了句闽南语:“量海水的人,总会先湿鞋。”
这句俚语并非脱口而出,而是多年观察后的定论。2004年他刚接棒总理职务时,很难想象中国会在短短十余年内把深山沟壑铺满高铁,更不会想到5G信号会沿湄公河一路亮到老挝。那一年,新加坡仍在为美军濒海战斗舰提供后勤,对华投资谨慎克制。
拐点来自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划破文昌夜空,新加坡电视台全程直播。屏幕里火箭尾焰映红海南海面,屏幕外的李显龙沉默许久,才喃喃一句:“货运飞船都能商业化,旧公式怕是算不准了。”次月,他拍板主动降低对TPP的依赖。
外界疑惑:苏联也曾一度领先,美国依旧耗垮了它,为何中国不同?答案隐藏在几组数字里。1986年,苏联军费占GDP比重高达14%,国内轻工业产能不足20%;2022年,中国军费仅占GDP的1.6%,消费品产值占全球比重却超过30%。支出结构不同,抗压阈值自然迥异。
经济外循环更是一道分水岭。苏联对外贸易七成集中在经互会体系,单一商品、单一结算货币,彼此捆绑脆弱;中国则将订单散布在200多个国家,并保持货币组合多元化。换言之,一条链条断裂,仍有其它齿轮跟进。
![]()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迭代的速度。苏联把资源押在钢铁、武器和重化工业,更新周期漫长。中国的产业梯度却像折叠梯,义乌饰品与深圳芯片并存,珠三角工厂今早接服装订单,明日能改抓新能源汽车零件。美国若想复制冷战时期的“技术封锁+军备竞赛”组合拳,也得计算对手转身的效率。
“意识形态失守”曾是压垮苏联的另一块巨石。列宁格勒街头的青年对外国产品无限向往,却对本国制度提不起劲。当年美国深谙此道,用牛仔裤、摇滚乐持续加温。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把“时尚”与“国潮”联在一起,一条改良马面裙能卖到巴黎老佛爷百货。有意思的是,纽约调研公司在2023年底的报告中直言:“对中国Z世代而言,爱国与消费并不矛盾。”这正是李显龙口中“内生动力”的要害。
再看对外关系。苏联在1979年挥师阿富汗,结果让大半个伊斯兰世界转投美国。2024年4月,巴勒斯坦各派系在北京达成和解,阿拉伯联盟外长会后随即宣布扩大同华合作项目。领地大小不变,朋友圈规模却天差地别。李显龙的评语颇为犀利:“苏联搞卫星国,中国谈伙伴国。”
![]()
军事层面,过往“比数量”如今悄然变成“拼效率”。军事博物馆里,T-72焊接炮塔与99A整体铸造炮塔紧挨展出,生动说明技术路径已完全异化。老兵评价一句:“一台99A用AI把敌情提前0.3秒推送到车长眼前,成本还不到苏式坦克大修的三分之一。”高效控制预算,恰是苏联未曾做到的事。
这里插入一个细节:2019年6月,李显龙在南洋理工大学闭门座谈,提到义乌物流。“从下单到到港,只用72小时。”他说这话时,桌上摆着芬兰赫尔辛基海关的实时追踪数据。那是他心中最直观的“效率指标”,与勃列日涅夫年代耗时数月的跨国转运形成强烈对比。
有人仍坚持“美国耐力赛”说法,认为只要切断高端芯片供应,中国必走苏联老路。可现实是,长三角数十座12吋晶圆厂正加速量产,中低端替代率节节攀升。美国前商务部长在听证会上警告国会:“若全面脱钩,代价首先落在我们半导体企业。”这段证词印证李显龙的那句提醒——冷战配方用在互嵌格局里,会反噬操盘手本身。
![]()
对话只需一瞬,却映照深层思考。2021年那场记者会上,当路透社记者追问“是否相信中国会像苏联一样崩溃”时,李显龙抬眼答道:“看凌晨四点的深圳科技园,灯没熄;看凌晨四点的彼得堡船坞,当年机器却停转。”简单对比,胜过千言万语。
几十年历史演进早已说明:熬垮苏联的不是单一手段,而是一整套与当时苏联内在矛盾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今日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弹性、价值诉求都与之截然不同。李显龙并非唱高中国,而是提醒盯着旧剧本的策略家——同一本说明书,并不能解读另一架机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