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研究型审计在内部审计实践中的实施路径探索

0
分享至


一、引言

调查的目的是获取“实事”,即实践中的事实,研究则是“求是”,即通过研究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最本质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从审计工作机制来看,审计本身就是一种运用专业手段和流程方式的调查研究;从审计的政治属性和立场来看,调查研究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党性问题。在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时,做实做细研究型审计是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审计人员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政治立场来恪守,作为一种作风操守来锻造,要具备扎实运用调查研究思维方式来应对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一)基于研究型审计内涵的研究现状

随着研究型审计实践的深入探索,其关注的核心议题“研究型审计的本质界定”还未形成统一且明确的学术共识。李功耀和黄明霞(2010)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加强调查研究。李玲(2012)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审计人员要对审计项目进行深入思考、调研、分析和论证,从而对审计项目有更好的把控,以期能提升审计质量并对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许芷浩和胡友良(2020)认为,研究型审计就是“研究+审计”。张宜平和李云(2021)、胡汇陵(2021)认为,研究型审计就是将研究的思维、视角、方式运用到审计全过程中。郑石桥和刘星锐(2022)认为,研究型审计是通过研究方式进行,需从审计准则应用、悖论处理、业务规律等多维度开展,并深入探究业务运用、问题发现及改进策略。马朝杰和马敬佩(2024)认为,做实研究型审计需要审计人员转变审计思维,重新认识审计实践,需从以往“检查、监督”的审计实践模式转变为“检查、研究、监督”,需重构审计目标、重新评估审计人员的专业分工的独立性要求,并结合智能审计技术做好审计证据链的重构,完善审计证据收集—研判—总结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将研究工作贯穿在审计监督和检查的始终。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可知,尽管相关研究者对研究型审计的定义各抒己见,但有一个核心共识就是研究型审计的精髓在于将研究的方法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而分歧之处在于以研究的方式研究什么,部分文献侧重于研究审计工作的内部机制与流程,深入剖析其运作原理;部分文献侧重于研究审计客体,即审计对象或事项,探讨其特性、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基于研究型审计运用条件的研究现状

许诺、谢志华和毛聚(2024)从公共委托受托责任视角提出研究型审计在发挥推动政府履责、监督权力运行、提高经济效率的治理效应过程中需坚持民主政治目标、坚持法律底线、推动权责匹配。李玲(2012)从国家审计的角度提出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展研究型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李功耀和黄明霞(2010)认为,开展研究型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郑石桥和刘星锐(2022)从运用条件分析得出,只有对审计客体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恰当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型审计。王颖等人(2023)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分析认为,关于研究型审计的运用,审前需注重政策制度、行业背景及经验借鉴,审中需注重审计技术方法协同,审后则需注重审计整改及结果运用。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可知,研究型审计的运用条件包括制度设计、法律底线、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以及恰当的激励机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未被详尽探讨的运用条件。对此,现有文献尚存空白,这也是未来研究领域亟待探讨的问题。

三、内部审计践行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


(一)深化审计实践再认识需要研究型审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必须苦练内功,坚持依法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把问题查准、查深、查透。因此,开展研究型审计,一方面是党中央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审计主体以研究的视角,并以此作为方法论,引领并深化审计实践,实现对审计活动的双重审视,即在审计过程中既要对监查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又要在监查过程中进行持续创新的探索。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中坚不可摧的一环,在当下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背景下,只有跟随国家政策开展研究型审计,才能更好地在企业内部发挥经济监督效能,服务企业更好发展,以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二)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需要研究型审计

研究型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在审计全流程中对审计客体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的过程。开展研究型审计可以通过强化对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审计工作的提质增效。研究型审计在提升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探索。宏观层面,研究型审计要紧扣国家政策逻辑,确保组织战略与顶层设计同频;中观层面,研究型审计侧重解析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支撑企业适应性战略制定;微观层面,研究型审计聚焦深挖审计对象运行机理,通过多维分析构建常态化“经济体检”体系,实现风险预判与价值增值。

(三)推动完善组织治理需要研究型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其核心价值在于为组织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坚实支撑,促进风险防控机制常态化运行,并推动内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与精细化。为最大化内部审计经济监督效能,优化组织治理体系,内部审计需以国家审计的先进理念为引领,积极拥抱并深入研究型审计实践。研究型审计倡导一种前瞻性与系统性并重的审计思维,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对既有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审查,更要深入剖析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内部控制的完备性、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治理机制的成熟度。通过这一实践,内部审计能够更加精准定位其在组织治理中的角色与价值,从而为组织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四)培养高素质内审人才需要研究型审计

研究型审计要求内审人员在政治站位、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素养、个人能力、研究型素养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在政治素养方面,要求内审人员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秉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应兼具财务审计技能与业务风险分析能力;在职业素养方面,需践行“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标准;在个人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工具,以适应未来审计工作的需求;在研究素养方面,强调将系统性研究贯穿于审计全流程;因此,研究型审计在培养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的整体水平和效能,为组织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四、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实现路径


本文参考秦荣生(2024)总结的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与实施路径方法,创新性提出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五维路径,即主业聚焦—全链研究—整改闭环—数智转型—人才升级。

(一)聚焦企业主责主业开展研究型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要通过精准聚焦主责主业,深挖问题和背后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与建议。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五点开展聚焦主责主业的研究型审计。第一,聚焦高质量发展,密切关注各机构在经营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方面的动态表现,如业务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升级及市场响应速度等,力求构建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适配的经营模式,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第二,聚焦高品质服务,围绕服务重大战略、关键领域以及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通过精细化的审计分析与洞察,发现并解决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助力企业持续向好发展。第三,聚焦高水平安全,树牢全面安全观念,加大对关键业务环节和重要领域开展安全审计力度,通过深入细致的安全审查与评估,促进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确保企业运营环境的安全稳固。第四,聚焦高效能改革,持续关注客户体验提升、考评激励机制优化等关键领域改革创新,致力于在客户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融入创新和关怀,同时优化内部管理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活力与创造力。第五,聚焦少数关键,深度融合“关键少数”个体行为与机构整体经营业绩、风险管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构建一种因人查事、审事评人的全面评价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内部审计不仅能够评估“少数关键”对组织的潜在影响,还能衡量组织在风险防控与经营绩效方面的综合表现。

(二)强调审计全过程融入研究型思维

将研究型思维贯穿审计全过程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审前准备阶段,深度融入风险导向理念,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识别、评估与应对规划,科学制订审计项目方案,确保审计工作直击要害、事半功倍。同时,落实数据先行原则,深度融合“制度+数据”的分析方法,全面挖掘并高效利用审计管理系统及关联系统的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审前数据分析,做好审前调查工作。二是审计实施阶段,突出“过程式”研究,深入基层一线,紧密依托数据信息、财务报表等核心资料,同时加强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与支持的即时到位,力求在问题的查核上做到精确无误、深入细致且全面透彻,从而实现对问题根源及发展短板的精准揭示与把握。三是审计后续阶段,突出“结果式”研究,聚焦已识别出的问题,深入剖析其根源与成因,力求透彻理解问题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并持续关注跟进整改与建议的落实落地。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与整改成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研究型审计便能真正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从而实现审计价值的最大化与增值。

(三)注重审计整改成效的闭环管理

研究型审计侧重统筹研究一体推进。通过全面分析,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制度缺陷、管理漏洞、人为因素等,精准施策,确保整改措施能够直抵问题核心。同时,还要明确整改责任,进行后续的跟踪监督,确保整改工作能够按照计划推进,并真正落地生根。最后,要总结经验,将审计整改成果转化为制度性安排,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等方式,从根本上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实施审计整改成效的闭环管理,并深度融合研究型审计的理念和实践,能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从传统的“查错纠弊”向“价值增值”转变,而这一转变不仅能够强化内部审计在优化组织运营、提升管理效能方面的作用,更能为组织长期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四)聚焦数字技术的精准化、智能化转型

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解决传统内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信息数据相对局限、审计模式和方法落后、容易引发操作风险、无法实现过程监测等。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内审作业和内审管理进行优化(如图1所示),从而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在内部审计作业优化方面,内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OCR技术、自动语音识别、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自然语音处理技术及RPA审计机器人等技术去对大样本数据进行挖掘、清洗、分析,迅速且精准地锁定财务错报和潜在风险点。在内部审计管理优化方面,内审人员可以运用大数据智能技术,分析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所需的专业知识、预期的风险水平以及特定行业的法规要求来汇总审计项目的特性,进行“审计项目—审计人员”的最优匹配,以达到审计资源的最佳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构建审计决策支持体系,其依托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执行广泛而详尽的计算与核查任务,极大拓展了审计的广度与深度。


(五)强调内审人员能力全面提升

开展研究型审计对内审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这些能力不仅涵盖了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了思维方式、沟通协作等多方面的素养。本文通过借鉴王会金等人(2024)提出的研究型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升路径中的指标,将研究型内审人员能力体系构建为四维模型:在职业准则维度,要坚持审计精神立身、依法履职底线、守好廉洁自律防线;在专业复合维度,既要打好会计审计、经管法律双知识基底,又要拓展绩效、经责、环境等多维审计场景专业知识;在能力集成维度,既要锤炼能查、能说、能写、能研的业务精通能力,还要锤炼敢查、敢说、敢写、敢研的敢于担当精神,并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研究创新维度,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将研究型思维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提升审计人员自发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如图2所示)。


五、总结


在内部审计领域开展研究型审计,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使审计工作揭示问题更加精准,分析原因更加深入,提出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对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以及促进组织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与深入的理论剖析,创新提出通过“主业聚焦—全链研究—整改闭环—数智转型—人才升级”五维路径重构审计体系。这一路径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预防未来潜在问题的发生,达到“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知识,从而为内部审计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支撑。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5年第6期

作者:郑丽英

单位:桂林学院

编辑:孙哲

目前18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服务、管理、宣传、交流。
2923文章数 10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