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推进,坐拥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世界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水平不断攀升,“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顶尖水平,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自然也是超乎寻常的。创新人才可以依靠引进,更需要自主培养,这就是推动多所研究型大学在大湾区落地建成的核心因素。
财大气粗的广东,从来都不吝啬于在教育上的投入,斥巨资创建高水平大学,引进人才。除了进一步提升本土传统强校的办学水平之外,广东还不遗余力引进多所理工强校开设了分校,并新建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今,再说华南地区的高水平理工院校只有华南理工大学一所,未免就过于武断了。
![]()
本土高校实力大增
广东本土高校中,实力最强的当属两所“985大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华南本土最强的理工院校——华南理工大学,如同广东人一样敢于开拓创新。早在上世纪末,广东经济突飞猛进之时,华工就率先系统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至今仍是“华工模式”的精神内核,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培养了诸多精英之才,号称“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在新时期,华工校友缔造了新能源产业多个头部品牌,为华工赢得了“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的美誉。
华工的实力究竟有多强?科研方面,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31个,数量位居广东高校首位、全国高校前列;技术创新方面,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学科建设上,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等,四个学科入选“双一流”,高分子科学和食品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
如果说华工还有什么“短板”,那就是华工的强势学科主要在传统学科领域,其影响力比新兴学科稍弱。为了加强新工科建设,华工将新建成的广州国际校区全部布局为新工科相关专业,囊括先进材料、大数据与空间网络安全、生命科学与生物智造、微电子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势必要在新兴技术竞争中争夺更多主导权。
![]()
作为“华南最高学府”的中山大学自然也不甘落后的。
中大是传统的文理强校,除了理学、医学的优势显著之外,工科方面只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
近些年来,中大建成了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探索引力波的“天琴中心”、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精准医学科学中心、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中大谱仪”等五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上多个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达到36个。
从中大的布局来看,三个校区各有侧重,各展所长:广州校区重点围绕中大传统优势学科,包括理学、医学、经管法等学科领域;珠海校区重点打造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的学科特色,构建的是前沿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深圳校区也是重点围绕“新工科”展开,在智能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与深圳、大湾区发达的产业经济相融合。
不仅如此,中大还在香港成立中大香港高研院,是内地高校在香港成立的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布局了中大擅长的生物医学、应用数学,以及主要探索学科融合的人文社科交叉,培养面向未来的一流人才。
毋庸置疑,这两所高校为大湾区培养了大量创新型人才,每年广东考生考入“985高校”的新生,有半数都进入了中大、华工这两所大学,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留在大湾区工作。
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满足当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国内强校新建校区
放眼整个大湾区,只有广州的教育、医疗的发展水平能够与其经济、产业水平相匹配,而改革开放后才设立的深圳、珠海特区,只能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才慢慢弥补高等教育上的短板。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深圳、珠海等地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强大的“财力”吸引了多所国内一流大学前来办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相继在深圳成立了研究生院,并支持了深圳大学的最初建设。
如今,哈工大在深圳研究生院的基础上,建成了哈工大深圳校区,覆盖多个热门学科,并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计算机、集成电路、自动化领域都有明显的优势。
迄今为止,哈工大已经在深圳校区建成了各级科研平台76个,并加速建设重点实验室集群,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与哈尔滨装置互为补充、形成南北呼应,子午工程二期的“哈工大深圳站“成为全省首个低纬度空天环境综合观测站。
![]()
珠海的情形与深圳相似。早年成立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均为独立院校,在办学上与本校其实没有太大关联。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北理工珠海校区、北师大珠海校区,是这两所“985大学”名副其实的“分校区”,可共享校本部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
北理工珠海校区承袭了北理工作为国内一流理工院校的办学水平,在信息通信、智能制造、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都有很强的实力;北师大虽然不是理工院校,但在珠海校区也创建了未来技术学院,通过环境资源、生态生命、物质科学、系统科学、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除了内地“985大学”南下之外,香港的高水平大学也纷纷与大湾区经济强市携手合作,在广东成立分校。如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都已经成为合作办学的典范。
![]()
成立新型研究型大学
敢为人先的大湾区,从未停止追求更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篇热土上,仿佛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式都值得一试。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的成立,犹如另一阵“春风”,掀起了国内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先潮。
南科大对标香港科技大学而成立,力求快速建成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理工类大学。于是,南科大定位“小而精”的办学,实施一系列创新尝试,包括在国内公办高校率先形成党委领导、理事会决策的校长负责制,招生上实行“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60%、能力测试30%、高中学业成绩10%);人才招聘以“准聘-长聘”制度取代编制,建立教师晋升和退出机制;科研上实行项目负责人制(PI)等。
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高校的办学模式,确实为南科大赢得了快速发展的时间。仅仅十年后,在2022年的第二轮“双一流”中,南科大就顺利入选,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建立的校企联合实验室达128家,科研成果连续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办学成果可圈可点。
![]()
此后,国内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相继成立,深圳另一所定位高水平、研究型的深圳理工大学也在2024年正式获批。深理工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十余年的深厚积淀而创建,其背后是深圳发达的经济与产业,以及中科院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
深理工主要聚焦“新工科”“新医科”,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布局了生物医学、计算机、控制、能源、材料、微电子学院等学科交叉专业。
![]()
2025年才获批招生的大湾区大学,则位于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学校有两个选址颇为讲究的校区,一是毗邻华为松山湖总部、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的松山湖校区,一是位于快速发展的滨海湾新区的滨海湾校区,前者面向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将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设立相关领域研究院和科研平台,后者主要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创新创业孵化等。
专业设置上,大湾区大学主要布局先进制造、物质材料、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重点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这些院校,不管是名校的分校,还是新成立的研究型大学,都达到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每年高考的录取分数线都能达到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中等“985大学”的分数,未来必定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