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北国春城处处跃动着蓬勃生机。在这片承载着共和国工业辉煌记忆的黑土地上,一股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核心的澎湃动能正加速集聚。从在外漂泊的农民工,到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返乡创业者;从大学科研院所的静谧实验室,到热火朝天的现代化产业园,“春城筑梦创赢未来”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吉林省长春市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与真实写照。
“陪跑”接力,跑出创业加速度
一条充满温度的“陪跑”纽带,正为无数创业梦想注入强劲动能。
“当初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我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没想到,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下乡宣传时主动找上门,实地考察后,鼓励我并帮忙办下了小额担保贷款。”回想当初,榆树市大岭镇建设村的王连钰感慨万千。
如今,他的蔬菜干菜烘焙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创立的北粮榆谷农贸专业合作社更是发展顺利,带动周边42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为支持更多像王连钰这样的创业者稳健成长,长春市人社局在系统总结既往创业扶持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6月正式出台《“陪跑助创”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长春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冠一介绍:“该方案重点围绕‘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贷款、创业服务、创业活动’五大板块,聚力构建‘五创联动’支持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全周期、专业化、多元化的创业服务能力与水平,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力保障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陪跑助创”“创业护航”等举措,有效激发了春城的创新创业活力。
这股扶持的暖流,也激荡在校园之中。长春财经学院的学生周震,在校期间参加了创业培训,作为核心成员,他与伙伴依托长春草编文化探索实践,将草编技艺带回家乡珲春市敬信镇金塘村,不仅成功注册商标,更打造出省级人才培训基地。
“人社部门在政策、资源和基地认定方面的支持给了我们莫大信心,我们要用青春编织更美的乡村画卷。”周震的话语中充满干劲。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培训200余人次,帮助23名村民稳定就业,其中7人获得初、中级技能职称。
隋书侠创办的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现已拥有两家加工厂,带动超3000户农户种植鲜食玉米,实现农户每公顷增收3000至5000元,全年带动就业超千人。
“在市人社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创建了省级返乡入乡创业基地,打造了劳务品牌,并获得了急需的人才引进支持,极大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让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隋书侠说。
精心培育结出硕果。截至目前,长春市已培育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个、省级17个、市级12个,孵化总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可容纳创业企业3000余家,年均动态在孵企业保持在2500家以上,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约1.7万人。
“智”汇北国春城,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今年7月,人社部提出‘科技成果+创业’等四种创业新模式,为创业带动就业指明了更清晰的路径。长春在‘科技成果+创业’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实效。”长春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咏刚表示。
不久前,记者走进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近距离感受“科技成果+创业”碰撞出的“裂变效应”。
“园区不仅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还先后获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省市两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我们主要聚焦光电智能感知、芯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着力打造光电信息、智慧农业、新能源、数字经济和低空经济等产业集聚区。”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正宇介绍。
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由长春理工大学院士团队创办,专注大气光学参数测量领域,自主研发的大气光学关键参数测量系统、高精度激光雷达等产品,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技术引领的跨越、从进口依赖到自主可控的突破、从实验室样机到产业化应用的蜕变。
公司成立初期,长春市人社局精准对接,不仅提供创新创业资助,还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专班服务,助力企业吸引和培养核心骨干。2023年,珩辉在全国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一举斩获创业赛组别国家级金奖,彰显了长春博士后勇攀科技高峰的硬核实力。公司目前正在建设的大气激光雷达研发及生产基地,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6亿元。
由姚治海教授发起组建的吉林求是光谱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制多款成像光谱芯片,不仅在智能手机、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应用,更在2024年实现该芯片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大批量商用。姚治海教授指出,人社部门在科研经费、人才引进、产业落地方面的精准扶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对于小微企业,这里的阳光雨露同样充沛。“园区对初创小微企业的扶持同样不遗余力。”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冯大伟补充道,“其价值远不止于租金减免和共享空间,更在于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战略赋能平台。”
吉林省恒动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国良对此深有体会:“园区的支持显著降低了我们创业初期的试错成本,加速了产品商业化进程。”
在包括市人社部门等的全力呵护下,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创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目前园区在孵企业63家,其中包括1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家雏鹰企业、4家瞪羚企业、16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
“星火”成炬,培训课堂点亮梦想
梦想需要被点燃,更需要方法去实现。在长春的创业培训课堂里,知识的火种正点亮无数人生的新可能。
“创业培训导师通过提供专业指导和资源对接,能有效提升创业成功率,激发区域创新活力。”长春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张凤忠表示。
长春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巩汉春也持类似观点。他说:“创业培训不仅能助力长春解决就业难题,还通过技能提升、资源整合和产业联动,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在长春,位于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王帅创业指导师工作室”颇具声望。
工作室领办人王帅,个头不高,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爽朗。去年10月,她代表吉林省参加第四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斩获一等奖,并获得国家级创业培训师资格。
随后,在市区两级人社部门支持下,王帅成立了工作室,将大赛经验转化为实战教学,着力打造“莲创未来业启新程”沙龙品牌,将创业的种子播撒到初创者和高校学子心中。
工作室成员孙遵贤也是一位“点灯人”。入行4年来,他已在8所院校开展创业培训24期,累计培训学员720人。
“参加了孙老师的创业培训后,我结合自己的舞蹈专业特长和伙伴的市场营销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创办了舞蹈工作室。”学员王婷婷分享道。经过3个月筹备,她参与创办的“南关区即舞舞蹈工作室”成功落地。
工作室主打少儿舞蹈启蒙与成人流行舞培训,运用培训中学到的营销技巧,通过短视频平台有效引流,开业一年内学员突破200人,课程复购率达70%,团队从2人发展到6人,带动4人就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培训点。
“创业培训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真心感谢人社部门提供的学习机会!”王婷婷由衷地说。
位于长春的吉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开展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培训方面也收获满满。“我们已累计培训大学生3000多人,让学生系统了解‘马兰花创业’项目的内涵、创业基本流程,建立基础创业认知,打破‘创业陌生感’。”学校的创业培训教师李曦媛说。
截至目前,长春市拥有创业培训讲师570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54家、网络创业培训定点机构21家,年均培训创业者超万人。
“这些经过系统培训的创业者如同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孙冠一局长表示,“我们将持续在创业意识启迪、项目遴选孵化、贷款精准扶持、指导全程护航等环节发力,努力为创业者营造安心、专心、舒心的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