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杨宇霆被枪决前和张学良合影,注意看站姿,早已分道扬镳。
1928年秋天,大帅府门口一张照片,张学良二十七,杨宇霆四十三,俩人都穿着军装,张学良站得笔直,手自然垂着,眼神里看不出什么东西,好像就是例行公事,杨宇霆呢,手背在后面,挺着个胸脯,脸对着镜头,眼神却不知道飘哪去了,嘴抿得死死的,他俩中间空着一块,不用说话也知道,这俩人成不了朋友。
那照片拍了没半年,杨宇霆就进了老虎厅,几声枪响,人倒在那,估计到死都没明白,其实他那个站姿,早就把后来的事都写脸上了。
张作霖没了,奉系一下子就乱了,就是6月份,日本人在皇姑屯弄的炸药,张作霖没挺过去,张学良才二十七,就得顶上来,当了三省的保安总司令,杨宇霆是老资格了,在奉军里当参议,跟着张作霖多少年,根基深得很,算得上元老,打心眼里就没瞧上张学良。
张作霖人还没凉透,杨宇霆就摆出一副老臣的样子,当面还喊张学良“小六子”,背后说的话更难听,说他吃喝玩乐还行,当司令还嫩了点,张学良一上台,就要整顿军队,杨宇霆手上的权一点点被收走,就剩下个兵工厂和政务委员,闲差事,他心里当然不痛快,就开始往铁路,兵站,军械这些地方安插自己的人。
奉系里头,老的走了,二把手又不服新的,整个军政圈子里的空气都变得不对劲,一场大风暴就在这种感觉里慢慢成型。
杨宇霆自己也没闲着,跑去跟白崇禧发电报,跟桂系走得很近,嘴里喊着“反蒋统一”,想让东北自己搞一套,还打着日本人的小算盘,他的底气在哪,兵工厂,铁路,财政,这些都抓在他手里,军队里头也分成两派,杨宇霆的元老派,张学良的少壮派,下面的人都看着,奉系眼看就要裂开了,到了12月,张学良顶住压力,宣布易帜,青天白日旗一升,名义上归了南京,用统一换个合法身份,也换个国际上的承认。
杨宇霆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说了一二三条理由,日本人肯定不高兴,东北没了自主权,成了别人的跟班,权力要重新洗牌,他们这些元老就没地位了,易帜典礼他不去,文件他也不批,摆明了就是不认你张学良下的命令。
转眼到了1月,为了铁路督办公署的事,杨宇霆又来了一招,非要成立个督办公署,让常荫槐去管,铁路那是东北的命根子,杨宇霆的人要是把这个抓住了,张学良基本上就没得玩了,10号下午,杨宇霆带着常荫槐直奔大帅府,硬要把这个议案推过去,非要张学良当天就签字,张学良拿外交当借口,没同意,杨宇霆当场就拍了桌子,常荫槐也在旁边帮腔,张学良把材料看完,一句话没说,那俩人甩手就走了。
张学良回到自己书房,就把警务处长高纪毅叫了过来,商量怎么动手。
天黑了,老虎厅,张学良请杨宇霆,常荫槐过来,说是“打牌叙事”,地方就在大帅府,俩人没多想就来了,屁股刚坐下,卫士就冲了进来,枪一响,什么都结束了,张学良当天就发了通电,理由说得很明白,这俩人搞分裂,阻挠易帜,破坏大局,给家属送去白花花的银子,还亲手写了慰问信,说只杀他们两个,不牵连别人。
现在再回头看那张合影,那个站姿,杨宇霆背着手,下巴抬着,一副老大的架势,张学良站得直,眼神也没乱瞟,他俩中间那点空,不是为了构图,是心里的那道坎。
一张照片,成了后来所有事情的注解,杨宇霆觉得自己资格老,瞧不上年轻人,没看明白天已经变了,张学良年纪虽然不大,可他知道统一才是大势,这场争斗的结局,其实从站在一起拍照那天就埋下了伏笔。
杨宇霆一死,士官派就散了,元老们没人敢再多嘴,他的亲信也都走了,军政大权总算归到了一处,张学良抓住这个空档,理顺了各种命令,清除了异己,成了东北名副其实的主帅。
这一切,好像在那张合影里,早就安排好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