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土壤修复项目在各地陆续开展。但修复效果如何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鸣乔【MQ-SCTR】手持土壤检测仪器就像一把精准的 “效果标尺”,能实时监测修复过程中的土壤指标变化,为评估修复效果提供客观数据,确保土壤修复工作落到实处。
土壤修复的核心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降低污染物含量,手持土壤检测仪器能针对性监测这些关键指标。在某工业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项目中,修复前检测发现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达 1.2mg/kg,远超 0.3mg/kg 的建设用地标准。修复过程中,施工团队每 3 天用手持土壤检测仪器检测一次,根据数据调整修复剂用量和施工工艺。当检测数据显示镉含量降至 0.25mg/kg 时,停止修复作业,经实验室复检确认达标后,该地块成功改造为城市公园。
![]()
手持土壤检测仪器
在农田土壤改良中,手持土壤检测仪器同样发挥着 “效果监测” 作用。我国部分农田存在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改良措施的效果需要及时评估。河南某小麦产区,土壤酸化严重(pH 值 5.0 以下),农户采用施用石灰粉的改良措施,农技人员用手持土壤检测仪器每周监测,发现施用 1 个月后土壤 pH 值升至 5.8,2 个月后稳定在 6.2,达到小麦适宜的 pH 值范围。当年小麦的黄化现象明显减少,亩产提高了 18%,证明改良措施有效。
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土壤修复,更需要长期的效果监测。洞庭湖湿地的某退化区域,通过 “退耕还湿 + 植被补种” 进行修复,工作人员用手持土壤检测仪器每月监测土壤湿度和有机质含量。数据显示,修复 1 年后,土壤湿度从 35% 提升至 50%,有机质含量从 1.5% 增至 2.8%,湿地植被覆盖率从 40% 提升至 70%,修复效果显著。这些数据为湿地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已在其他湿地修复项目中推广应用。
![]()
手持土壤检测仪器
手持土壤检测仪器的优势在于能实现 “过程性监测”,避免传统 “修复后一次性检测” 的滞后性。在某矿区复绿项目中,初期采用种植沙棘的修复方案,通过手持土壤检测仪器监测发现,沙棘生长 6 个月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增加 0.3%,改良效果缓慢。技术团队根据数据调整方案,改种紫穗槐并配合施用有机肥,后续监测显示,有机质含量每月增加 0.2%,1 年后达到 2.0%,植被成活率也从 60% 提升至 90%。
从污染场地修复到农田改良,从湿地恢复到矿区复绿,手持土壤检测仪器用精准的数据衡量修复效果,为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指引。它确保了每一项修复措施都能产生实效,助力我们守护好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让土壤重新焕发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