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公园、地铁车厢、学校门口的长椅上——越来越多的老人正盯着手里的手机,仿佛那是他们唯一的陪伴。
那姿势,跟我们身边的年轻人,一模一样。
![]()
智能手机,这个本意是帮助他们连接世界的工具,现在,却像一根无形的绳子,把他们捆在了原地。
在城市里,这还只是少数的,但在很多农村,这几乎是生活的全部。
年轻人走了,土地也不用种了。空荡荡的屋子里,只剩下老人和无限漫长的时间。
除了用手机打发时间,这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方式。
看似无害的“打发时间”,其实正在悄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身体状况。
一、上瘾的开始
有记者去过不少老年社区,发现很多老人都说:
“没事就拿手机看看。”
“一天不刷就浑身不自在。”
“我现在得每天完成签到任务,不然怪难受的。”
扬州的刘大爷,今年六十八。
自从儿子给他换了新手机,他几乎一刻不离手。
最喜欢看“养生直播”,为了不吵到老伴,常常躲在卫生间里看,一看就是大半夜。
上个月,他突然眼前发黑、头晕,家人紧急送医——结果被确诊为急性青光眼。
医生说:“他的眼压是正常人的两倍。”
![]()
类似的故事越来越多。
郑州的赵阿姨,在昏暗灯光下刷短视频,视力急剧下降。医生无奈地摇头:“这是本周第三个因为看手机得眼疾的老人。”
专家提醒,老年人的眼睛本就退化,再加上长时间盯屏幕、光线不足,极容易引发眼压升高、视力损伤。
![]()
二、健康之外的隐患
手机伤的远不止眼睛。
南京的陈老师,退休教师,最近总觉得脖子僵硬、手麻。
医院检查后发现,是颈椎病、椎间盘突出——原因只有一个:低头太久。
![]()
医生指着X光片说:“这类病人,现在越来越多,尤其是沉迷手机的老人。”
久坐不动、情绪紧张、缺乏锻炼,让心血管病、糖尿病在老年人中愈发常见。
“我知道不好,但就是放不下。”北京的周大妈苦笑着说,“孩子忙,老头子早走了,要不是有手机,这日子真没意思。”
她这句话,道出了太多老人的心声。
心理学家指出,退休后社交圈变小,孤独感变强。
短视频和直播填补了这份空虚,但也让他们掉进“情绪陷阱”:明知使用过度有害,但是离开手机就会焦躁不安,情绪低落。
三、为什么老人对手机如此依赖?
社会学家分析,背后其实有三层原因:
第一,空闲太多、生活太少。
退休后,时间突然多了,但陪伴他们的活动少了。社区活动不够、子女又不在身边,他们只能靠手机打发寂寞。
第二,手机应用算法具有成瘾性”。
算法知道他们想看什么、怕什么、关心什么。每一次推送、每一次“红包签到”,都像在轻轻挠他们的心。年轻人都容易上瘾,何况老人。
![]()
第三,他们在手机里找回了存在感。
点赞、评论、关注、收益任务——让他们觉得“我还行”、“我也能挣钱”。这是他们在现实中早已缺席的自我确认。
四、屏幕之外的陷阱
除了健康,还有更可怕的经济陷阱。
成都的吴大爷差点把积蓄全搭进去。
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号称“专为退休人群设计”。
幸好女儿回来得早,硬是把手机抢了下来。
警方后来证实,那就是典型的针对老年人的投资骗局。
![]()
类似的陷阱每天都在发生。
从“保健养生课”到“高息理财”,从“冒充公检法”到“网络感情诈骗”,老人们成了诈骗团伙的重点目标。
他们缺乏防范意识,更渴望被“关心”,于是最容易被骗。
五、拯救他们的,不是禁令,而是陪伴
面对老年人手机成瘾,我们也没法简单粗暴地说“别玩手机”。
手机是他们与世界最后的连接。
问题不在“玩”,而在“只有手机能陪”。
![]()
家庭,是第一道防线。
子女要多陪伴、多交流,帮他们找到新兴趣,比如摄影、种花、唱歌、练字。社区,是第二道防线。
多举办老年活动,多一点“人声”,他们自然就会少看“屏幕声”。
平台,则该有底线。
适老化设计不该只是放大字体,还要有“防沉迷提醒”、“风险预警”。
手机没有错,但当它成了老人精神的全部,就成了问题。
别让算法陪伴我们的父母太久。
让人,重新回到他们的生活中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