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今年67岁,家住在三线小城的一个老旧小区,平日爱和老友们下棋喝茶,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最近,他常觉得自己会突然打个哈欠,手脚一阵麻木,甚至有一次下棋时筷子差点掉地上。
老伴几次提醒他要去医院看看,李大爷却没放在心上,觉得“年纪大了嘛,哪儿还能没点小毛病”。直到有天晚上,李大爷突然说话变得含糊不清,半边脸也有点歪。家里人慌了神,急忙送去医院。医生检查后,神情严肃地说:“幸亏送得及时,再晚一步,后果真难以想象。”
类似李大爷的经历其实并不罕见,中风往往不是毫无征兆地突然降临,而是早已有迹可循。“最后一次警告”
到底有哪些?如果能提前警觉,把握住这个转折点,或许真的能避免不可逆的伤害。很多人对此漠不关心,殊不知一旦错过,可能再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那么,我们该如何精确辨识中风发作前的信号,又该怎么守住这道生死防线?
![]()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超过250万人新发中风,死亡和致残率均居高不下。可怕的是,65% 的中风患者发作前1周曾有明显身体异样,却没能警觉。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22年发布的《中国卒中防治报告》也提醒:中风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残的第一大元凶,但大部分中老年人在病发前,都曾出现过“身体发出的最后预警”。
一是突发性的身体一侧无力或麻木。
比如,握力突然下降,筷子、钥匙不受控掉落,往往被误认为是疲劳或小毛病。
![]()
二是说话费力,咬字不清楚,甚至嘴角歪斜。
很多长辈以为只是休息不好,实际上这极可能是中枢神经出现短暂缺血的表现,医学上被称为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如果及时发现,5年内复发概率可降低60%以上。
三是视力突然模糊、黑影遮挡或眩晕呕吐。
据《卒中杂志》2023年最新数据,超过41% 的脑梗死患者,发作前持久出现过短暂视物障碍但忽视了。
不是所有预警信号都那么明显。尤其是睡觉时手脚发麻、起夜后头晕这些“小毛病”反复出现,其实早已为中风埋下雷。医生用比喻说:“中风就像一场暴雨来临前的乌云,只要你仔细观察,‘乌云’终会现身。”如果家中老人、自己或朋友近期频繁出现上述现象,一定要警惕,这可能是身体对你“最后的呼救”。
![]()
有人会问:“发现了这些信号就能避免中风吗?”答案是,早识别、早干预,能最大程度预防不可逆的损伤。《柳叶刀·神经病学》2021年数据表明,在TIA后1小时内干预与治疗,可使后续正式中风风险下降70%。所以,把握住预警窗口,就把握住了复原和逆转的最大可能。
面对可疑信号,首先要把握住看医生的时间窗口。出现典型症状时,“120黄金三小时”是救命的生命线,越早入院,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许多临床专家强调:不要等症状消失就松懈,即使恢复,也必须系统查明成因。
调控三高,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脂。
80%以上的中风患者合并三高,严格管理血压(<130/80mmHg)、空腹血糖(<6.1mmol/L)、LDL胆固醇(<2.6mmol/L),能有效降低风险。
![]()
改变不良习惯。
据“协和医院卒中门诊”统计,长期熬夜的人中风风险为普通人的1.7倍;酗酒者风险增至2.3倍。
重视身体规律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锻炼(比如快走、慢骑)可降低中风风险25%以上。
多吃深色蔬菜、鱼类和坚果,少盐少油、控制腌制食品摄入。一项覆盖1.2万名中老年人的上海社区研究表明,每天摄入绿叶菜超过250克的人群,中风发病率平均下降19%。
![]()
及时识别,保住健康的底线
如果说,中风的后果是“看得见的灾难”,那么这些“最后预警”正是身体在提醒你“还有救”。定期体检,尤其是颈动脉B超、脑血管影像检查,能早期发现隐患,主动防控。千万别让侥幸心理成为健康的绊脚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