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早早看穿荆州虚实,却为何没能说服刘备和诸葛亮?庞统生前的最后一计,如果当时被采纳,关羽或许就不会走入那条死路了。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带着黄权、法正的建议,意欲进军汉中。消息传到曹操耳里,他一面调夏侯渊加固险要,一面让曹仁率兵出荆州,企图牵制刘备。结果曹仁后方突起叛乱,他不得不回师平叛,荆州根本没受太大影响。刘备趁机大举进攻,顺利夺下汉中。此时的关羽,看大哥这么猛,也按捺不住,决定小试牛刀,顺手去攻一波樊城。
关羽本没打算大动干戈,只想抢点粮草给兄弟们加加菜。一开始他的小部队兵少,粮草也没打算备得太充足。可曹仁被叛乱折腾得够呛,一退再退,关羽得意忘形,信心爆棚。曹操紧急调于禁七军增援,哪知汉水一场大雨,于禁兵败如山倒,全军覆没。关羽见曹魏野战力量被吊打得不成样子,立刻改打围点打援,想耗死曹魏。在他看来,这场小打小闹早就变成了梁上君子。
![]()
可也就在这时,孙权看到了机会。他与曹操暂时握手,背后偷袭荆州,关羽孤军深入,无力回援,最终被俘斩杀。荆州一失,蜀汉丢失了一条命脉,刘备急火攻吴,结果夷陵大溃。白帝城下,刘备昏睡间梦见关羽,才恍然发觉,庞统当年的谋划竟如此高明。
那么,庞统到底想到了什么?为何他能看出荆州此地难以长守,而又自信能保护关羽平安无事?
![]()
《九州春秋》记载,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荆州虽然地广,却人心凋敝,四面夹击,不是立足之本;益州却资源丰饶,依山自守,乃安身立命之所。
庞统的主张,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可将荆州暂时放手,给孙权一个台阶,他自顾南面;二是在益州稳固根基后,再图北伐,待机而动。更妙在于,他还提出了拿下益州的奇计 —— 先斩刘璋于不意,以速战速决减少兵力消耗,这样调派到益州的荆州守军便不必过多。荆州自有诸葛亮和关羽分守,兵少而精,遇吴攻来亦可自保,关羽自然不至于落单而死。
![]()
如果当时刘备和诸葛亮采纳了这番计策,局势会怎样?荆州交孙权暂守,孰轻孰重,一摆明棋子。曹操北顾边疆无暇南顾,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孙权得荆州补给,却要为守疆付出兵力,也不敢轻易南下;关羽居中为守,既无大仗可打,也无后顾之忧;蜀汉集中精锐,一鼓作气拿下益州,立足西蜀,方可遥遥领天下英雄。
可惜,刘备更信诸葛亮的“东和孙权、北击曹操”的战略,也不忍割舍荆州这个“定国根基”。他在出兵益州前,调走了大批荆州兵,关羽可用的人数本就捉襟见肘。庞统见势不妙,多次上表,终究无人理解。等到荆州失守、关羽遇害,刘备才追悔莫及;再到自己在夷陵被击溃、病逝白帝,才恍然相信庞统早年的眼光。
![]()
其实,庞统与诸葛亮同样精于谋略,但他更擅长从全局出发,敢于放弃眼前利益。他看清了荆州的溃败必然性,又结合益州的地利之便,提出了“不以荆州为终点,而以益州为始基”的战略。这一计若能实施,关羽至少能稳守荆州,不至于陷入孤立;蜀汉也能少耗兵力,以西川为支点,对曹操形成更具威慑的东风。
而诸葛亮的战略,虽也合乎当时大势,却忽视了荆州与吴、魏之间复杂微妙的拉锯。东吴和蜀汉的盟约从未牢不可破,荆州一旦成为攻守之争的焦点,就无法两全。关羽发动对樊城的进攻,本是一场小试牛刀,却因荆州防守空虚而成为死结,他在孤军深入中被东吴击溃,南北两面受敌,最终抱憾九泉。
![]()
如今想来,庞统当年的最后一计,真堪称防守与进攻兼顾的谋略典范;他既给了孙权台阶,也给了益州时机,更给了关羽生路。若刘备、诸葛亮能在那一刻收回荆州兵力,听从庞统的全局思考,也许就能避免荆州之失、关羽之死,甚至改变三分天下的格局。
可惜历史无如果。曹操、孙权与刘备的角力,不仅是一场军队与地理的较量,更是一场谋臣之间对战略取舍的博弈。庞统虽死,其高明之计仍旧让后人叹服:对于资源稀缺的边陲要地,放弃或可收获更大胜机;面对多面夹击的局面,舍得与持重,往往决定了胜负之分。荆州一失,关羽命丧,他生前的最后一计,竟成了最令人扼腕的遗策。
参考资料:[《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九州春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