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六个猛人,他们或曾大败孙权,或曾打服关羽,可偏偏宁死也不愿追随刘备?这些本该出山投靠这位万众景仰的“明主”,却一个个与他失之交臂,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登场的是陈宫。许多人以为,陈宫在曹操手下看不惯屠戮徐州百姓,才投靠吕布,可谁料他面对刘备的橄榄枝也不撩。不少人疑惑:当时吕布被曹操逐出兖州,落得四处流离,刘备好心收留,陈宫为何不肯见面商讨大计,反而撺掇吕布数次置刘备于死地?要知道,正是刘备救下了走投无路的吕布,才有陈宫再谋天下的可能。可陈宫偏偏仁高义薄,瞧不上刘备“布衣出身”的身份,又嫌他功业未就,便一门心思抱定吕布不放。结果,白门楼前,曹操冷笑问他“可愿投降?”,他淡淡回答:“宁死不屈!”于是同死高顺,折戟沉沙,无缘刘备大业。
![]()
说到高顺,就更让人扼腕。他乃吕布帐下号称“虎贲”的猛将,却始终寸步不离主公。明眼人都看得出,吕布行事冲动,无大局观,却偏偏高顺跟随到底。有人劝他投奔刘备,毕竟蜀汉讲仁义,重文武;可是高顺忠心耿耿,哪听得进劝?白门楼上,生死一线,他依旧捂胸不屈。“主公未弃我,何以弃主公?”这句话不是他真说,却道出了他的视死如归。因忠义过烈,他错失与刘备浮沉天下的千载良机。
![]()
转眼说到张辽,很多人惊讶:他可是合肥一战“大破孙权”的名将,后来更被曹操视为虎臣;可刘备当初同样向他伸出了手。传说白门楼事后,张辽被押上城楼,待审问时他对曹操怒斥几句,丝毫无降意。可就在他看似铺设绝路之时,关羽和刘备竟联名求情,曹操这才收回诛杀之命。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张辽转身投了刘备,恐怕又是一段不一样的历史;可他还骂骂咧咧地拒绝,转身投曹,从此刘备与他彻底分道扬镳。后来甚至有人流传,张辽曾私下劝关羽:“吾与公同为虎臣,可何不离舟从贼?”关羽一口回绝,“大丈夫岂能轻义?”张辽这才住嘴。可惜,他的真心终归没落到刘备手里。
![]()
第四个人是徐庶。很多人都说他“为母投曹”,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当初徐庶在刘备帐下运筹帷幄,却被曹操以“挟母要之”的手段骗到许都。可就在不久之后,徐母竟在曹营内悲愤自尽,断了徐庶最后的退路。按道理,他本该心存深仇,舍死回归刘备。可他留在曹营后,不仅未曾上表请求归蜀,反而多次出谋划策,提醒曹操:“切莫轻视诸葛亮。若一意冒进,恐招败绩。”后来刘备再三放话招揽,都被他说成“为母守坟”才不归。其实,这番借口不过掩饰他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曹操权重招贤,留得青山,他比刘备更能给自己发挥空间。
![]()
第五位则是张任。刘备攻打益州时,他是刘璋幕府的牙门将军,足智多谋。宴席上,他曾借酒行刺刘备,幸被护卫一把拦下;之后又数次设伏,击杀庞统、吊打黄忠、魏延,弄得刘备连连告急。即便张飞单挑一番,也不过暂时拖住他。诸葛亮亲领亲兵火攻连环,才逼得张任退入城中。关键时刻,刘备曾以重赏巨禄求他投降,可他抚须冷笑:“吾受主公厚恩,岂为尔等苟且?”说罢拂袖而去,终在城头自缢谢恩。猛将才气,竟也不肯为刘备所用。
![]()
最后一个,是庞德。他是曹操帐下裨将军,专职断后守营。襄樊之战,关羽势如破竹,直逼夏侯淳。可在南郡岸角,庞德挺身而出,挡住了关羽连番攻势。两人交手百余招,刀光如电,谁也不占上风。关羽回营,拍案自语:“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战事又起,庞德佯败,引关羽深入伏击圈,一箭又将关羽肩甲洞穿。此后关羽不敢大意,甚至数日不敢出营巡视。可当刘备投书欲笼络庞德,庞德却回应:“吾仰慕主公仁德,但身许曹营,不可轻动。”最终在数次交锋中,庞德被围斩于樊城外,英魂不归。
陈宫、高顺、张辽、徐庶、张任、庞德,这六位猛人,一个个都与刘备擦肩而过。他们当中有人忠义过烈,有人智识深远,也有人天性不羁。正因为各有执念,才造就了他们宁死不从蜀汉的结局。反观刘备,虽得天下英才无数,却始终留不住这六把锐利的宝刀。或许,这才是绘制三国图谱时最耐人寻味的一笔:并非人人都愿追随“明主”,忠义与权势之间,不只是褒与贬的简单对立,也有各自的家国心绪和血性执念。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