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舒马赫死了一遍。在微博的热搜上,他又死了一遍。在无数自媒体高潮迭起的“突发!”标题里,他又死了第三遍。蜡烛和“RIP”像廉价的电子纸钱一样漫天飞舞,仿佛谁不转发,谁就背叛了那个红色的法拉利时代。
作者 | 苗子米
编辑 | 磊叔胖
题图 | 舒马赫
请等一等。在你急着为一段传奇画上句号,为你那无处安放的青春情怀点上一根蜡烛之前,能不能先用一秒钟,像舒马赫过发夹弯那样精准地思考一下:这个消息,它姓甚名谁,从何而来?
哦,原来又是“据外媒报道”,又是“家庭发言人”,又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场赛博葬礼,就像一场拙劣的模仿秀,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演一次。而我们,就是那些永远买票进场的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然后发现主角根本没上场。
![]()
这已经不是新闻,这是一场行为艺术,一场关于“后真相时代”的黑色幽默。而这出闹剧里,有三个角色,演得特别卖力。
第一个角色,是流量的秃鹫。他们盘旋在舒马赫这个名字的上空已经十年了。十年,足够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懵懂,也足够让这些秃鹫学会了如何最有效率地啄食他身上残存的价值。他们知道,“舒马赫”三个字,就是点击率的春药。他的每一次“被”病情好转,都能换来一波流量;他的每一次“被”死亡,更能引发一场狂欢。他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KPI。在他们的报表里,舒马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关键词,一个能随时兑换成金钱和眼球的符号。
第二个角色,是渴望句号的我们。说句残忍的,我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在潜意识里,已经等这一天很久了。因为一个活在传说里、十年没有任何影像和声音的英雄,太折磨人了。他的存在,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一首没有结尾的诗。我们受不了这种“量子纠缠”式的状态,我们的大脑需要一个确定的结局,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一个可以盖棺定论的时刻。所以,当“死亡”这个最清晰、最决绝的句号被抛出来时,我们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拥抱了它。我们的悼念,与其说是在哀悼他的离去,不如说是在释放我们自己十年来的信息焦虑。我们用一场虚假的悼念,来为自己的情怀找一个出口。
第三个角色,是那个沉默的家庭。科琳娜和他的家人,是这场闹剧中唯一清醒,也最痛苦的人。十年来,他们用全世界最顶级的医疗资源,用外人无法想象的财富和心力,去维护一个生命的尊严,去守护一个微弱的希望。他们对抗的,不仅是死神,更是全世界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他们选择了沉默,这是一种最伟大也最无奈的抵抗。而我们的每一次轻信和转发,都是对他们这种抵抗的无情消解,像是在他们紧闭的门上,又凿开了一个新的偷窥孔。
所以,别再“RIP”了。这挺尴尬的。你以为你在致敬,其实你只是在传谣。你以为你在表达哀思,其实你只是在完成一次无意识的点击任务。
![]()
真正的舒马赫,早在2013年那个该死的雪坡上,就已经从公众视野里“死亡”了。他用七个世界冠军定义了赛道上的极速,又用这十年的沉默定义了生命的坚韧与残酷。他的故事,早就超越了F1,成了一个关于爱、责任和医学伦理的现代寓言。
我们该做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预演他的葬礼,而是学会尊重他的沉默,尊重他家人的选择。让他安静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那个穿着红色赛车服、高举奖杯、意气风发的舒马赫。
至于今天,没有人真的死去。死的,或许只是我们那点可怜的、未经思考就被流量操控的判断力。
关掉那些弹窗吧,车王还在。只是他换了一条我们看不见的赛道,在与时间进行着他人生中最漫长、也最艰难的一场比赛。在这场比赛里,我们唯一的身份,应该是安静的观众,而不是冲进赛道中央、大声宣布比赛结束的蠢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