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前言·】——》
说起宋高宗赵构,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个害死岳飞的“昏君”。
这个皇帝在位三十多年,偏安一隅,眼看着父兄被金人掳走也不救,活生生把大宋的半壁江山给丢了。
就是这么一个自私冷血的人,到了56岁却突然大发慈悲,把皇位传给了太祖赵匡胤那一脉的后人赵昚。这事儿听起来怎么都有点蹊跷。
一个连亲爹亲哥都不管的人,会突然良心发现把江山还给别人家的后代?
![]()
一场兵变,断了皇室香火
赵构这辈子最倒霉的事儿,要数1129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兵变。
那年他刚当皇帝没几年,手下两个将领苗傅和刘正彦看他一味南逃不敢打仗,气不过就发动了政变。
这两个人冲进宫里,逼着赵构把皇位让给他那个才两岁的儿子赵旉。赵构当时吓得要死,为了保命赶紧答应了。
这场兵变虽然后来被平定了,赵构也重新坐回了龙椅,可代价实在太惨重。小太子赵旉在兵变期间受了惊吓,身体一直不好,没过多久就夭折了。
![]()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赵构本人在兵变中也受了重创,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一个皇帝没了儿子,又不能再生,这可是天大的事儿。
赵构自己也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是赵光义那一脉传下来的,宋太宗的后代。
本来“靖康之难”的时候,金人把宋徽宗宋钦宗连同整个皇室几千人都掳走了,赵光义这一脉的嫡系基本死绝了。
就剩他赵构一个人因为运气好逃了出来。现在好不容易当上皇帝,结果自己这一支又要断了。
当年赵光义从哥哥赵匡胤手里夺了皇位,还把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给害了。
![]()
太祖一脉的人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碰过皇位。现在100多年过去了,赵光义的后代眼看着也要绝后,这可真是报应啊。
赵构想来想去,只能从太祖那一脉里找继承人。他让人从全国各地找来十个太祖的后代,都是小孩子,养在宫里慢慢观察。
这些孩子里头,有个叫赵昚的,特别得赵构的心。有一次宫里养了只猫,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那猫跑了过来。
别的孩子有的直接一脚把猫踢飞,有的吓得躲开。只有赵昚蹲下来,轻轻把猫抱起来,还摸了摸它的头。就这么个小动作,让赵构觉得这孩子心地善良,值得托付。
![]()
太祖太宗两家的百年恩怨
要说清楚赵构为什么非得把皇位传给太祖那一脉,就得从宋朝开国说起。
公元976年,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暴毙,驾崩的时候才50岁。
当晚发生了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史书上记载了四个字——"斧声烛影"。第二天一早,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就宣布继位了。
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古怪。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还年轻,按理说应该传位给儿子。
可赵光义说,这是他们的母后杜太后的遗愿,要兄终弟及。
![]()
老太太在世的时候就说过,赵匡胤能当上皇帝,全靠兄弟齐心,所以皇位要先传给赵光义,再传给老三赵廷美,最后才轮回赵匡胤的儿子。
话是这么说,可实际操作起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先是找了个借口把老三赵廷美贬到外地,没几年就把人给害死了。
然后开始对付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有一次说错了话,被赵光义当众训斥,回去就拔剑自刎了。赵德芳更惨,23岁就突然死了,死因成谜。
从那以后,赵光义的子孙牢牢占据了皇位,一直传了150多年。
![]()
太祖这一脉的后代虽然也是皇族,可永远别想碰皇位。他们散落在各地,当个闲散宗室,领点俸禄过日子,根本没机会参与朝政。
这笔旧账一直没人敢提。赵光义那一脉坐稳了江山,太祖后人也只能认命。可谁能想到,1127年那场“靖康之难”,彻底改变了局面。
金人攻破开封,把宋徽宗宋钦宗连同皇室成员三千多人全部掳走。这三千多人几乎都是赵光义的后代,一夜之间赵光义这一脉就断了大半。
![]()
赵构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运气。1126年金人第一次围困开封的时候,朝廷需要派人去金营当人质,赵构被选中了。
结果到了金营,金人嫌他岁数小不够分量,又把他换回来了。
第二年金人再次南下,赵构奉命出城去议和,结果走到半路听说开封城破了,吓得掉头就跑。就这么稀里糊涂,他成了赵光义一脉唯一逃出来的人。
![]()
一个继承人引发的政治危机
赵昚被选定为继承人后,赵构本来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养个儿子不就是为了让他继承家业吗?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养子长大后,跟他完全是两路人。
赵昚从小就表现出跟赵构完全不同的性格。赵构这辈子最怕的就是打仗,恨不得跟金人讲和,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岳飞当年打得那么漂亮,眼看着就要收复中原了,赵构硬是用十二道金牌把人召回来,最后还给害死了。为什么?就是怕把金人惹急了,万一打过来怎么办。
可赵昚不这么想。这孩子打小就听说“靖康之难”的事儿,知道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到北方受了多大的罪。
![]()
他心里憋着一股气,总想着有朝一日要收复失地,把那些被俘的皇室成员接回来。这本来是好事,可问题是,他把这想法说出来后,赵构的脸色就不对了。
赵构心里很明白。宋徽宗是他爹,宋钦宗是他哥,按理说他应该想方设法去救人。可他不敢。万一真把他们救回来了,这皇位还是不是他的?
宋钦宗虽然软弱无能,可人家才是正牌皇帝啊。所以赵构宁可背着不忠不孝的骂名,也绝不肯北伐。
![]()
赵昚看不惯赵构这套做法。随着年纪长大,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赵昚主张抗金,赵构主张议和。
赵昚看不起权臣秦桧,赵构却倚重秦桧来主持和议。秦桧想让自己的儿子秦熺将来接班,赵昚坚决反对。这些政见上的分歧,让父子俩的关系日渐紧张。
最要命的是,朝廷上下很多人都站在赵昚这边。这种情况下,赵构越来越感到不安。
![]()
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再过几年可能连朝政都管不了。到那时候,赵昚要是趁机夺权怎么办?
1140年代后期,金国那边又出了事。完颜亮篡位当了皇帝,这人野心勃勃,又开始琢磨着南下。
宋金之间的战火重新燃起。赵构这时候已经50多岁了,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金人真的打过来。
他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也越来越意识到,这天下已经不属于他这一代人了。
![]()
一场豪赌般的禅让
赵构56岁那年,做了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退位。他宣布把皇位传给赵昚,自己当太上皇,从此不再过问朝政。
消息传出来,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才五十多岁的皇帝,好好的怎么就不干了?
其实赵构心里的账算得清清楚楚。他知道自己跟赵昚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再拖下去只会让局面更糟。
赵昚手里有人,有威望,真要闹起来,自己未必斗得过。与其等着被逼宫,不如主动让位,还能落个好名声。
![]()
更重要的是,他这一脉本来就是从太祖那里抢来的皇位。现在自己没儿子,赵光义这一支确实是要断了。
把皇位还给太祖后人,名正言顺,谁也挑不出毛病。将来史书上写他,怎么着也得说他一句"深明大义"。总比被人骂成"断子绝孙的报应"要好听。
还有一点赵构没说出口。他虽然退位,可没打算撒手不管。太上皇这个位置可不是摆设,关键时刻还是可以说话的。
![]()
赵昚虽然当了皇帝,可到底年轻,很多事情还得听他这个"父亲"的。
这样一来,既保住了赵家的江山,又能继续影响朝政,还能避免跟赵昚直接冲突,简直是“一箭三雕”。
禅让大典办得很隆重。赵构穿着龙袍,亲手把传国玉玺交给赵昚。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和和气气的权力交接。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背后有多少无奈和算计。
![]()
赵昚登基后,是为“宋孝宗”。他确实不负众望,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改革。他给岳飞平反,重用主战派,积极筹备北伐。
可惜金国这时候国力强盛,宋朝经过多年的苟安已经元气大伤。赵昚虽然有心,却无力回天。最后还是没能收复失地,只能跟金国维持着脆弱的和平。
赵构退位后又活了20多年,一直到80岁才去世。这20多年里,他在宫里享福,不用操心国事,倒也落得个清闲。
赵昚虽然当了皇帝,可很多大事还是要请示这位太上皇。两个人表面上父慈子孝,实际上各怀心思。这种微妙的关系一直维持到赵构去世!
![]()
《——【·结语·】——》
说到底,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一脉,根本不是什么良心发现,也不是突然变得高尚了。他就是被现实逼到了墙角,没别的选择。
自己没儿子,养子又跟自己不是一条心,再不让位可能连体面都保不住。
与其等着被架空,不如主动退下来,还能给自己留点面子。这个决定看起来大义凛然,实际上是他人生最后一场豪赌。只不过这一次,他赌对了!
信息来源:
· 《宋史·高宗本纪》
· 《宋史·孝宗本纪》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 《宋会要辑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