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达的靠山不简单,看似是潜规则托关系,原型是守宋百年的将门。
鲁智深在渭州打了郑屠,人已经躺那了,照规矩该押走审问,可当地衙门不敢拍板,说一句“须得禀报经略府再议”,这话一出来气口就明白了,渭州是小种经略相公驻守,延安那边是老种经略相公当政,书里点得清清楚楚,老种是种师道,小种是种师中,两位都是北宋能叫上名字的大将,军政都在手里,地方官见着这种牌子也得绕一下,鲁智深这一路能有人接得住,不是街头打听来的门路,是西北军政系统的罩着。
把这个家族翻出来看,靠的不是一句名头,是真正能拿事,他们家就是种家将,北宋边地的硬钉子,能打仗,能守城,能出主意。
种家的开头是种世衡,人不多说事先摆出来,他看好了延安东北的宽州旧地,提了个青涧城的方案,城修起来之后边防就有了抓手,边地缺兵缺钱,人招不够,他自己凑,募民兵,买料,谁有力气就上手训练,僧人也拉来练弓,妇人也排队学阵法,营里规矩摆好,立个功就免役,这样一搞边防就活了起来,还有他那段离间西夏的事,也是下功夫,他让人拿假诏书配着枣子和龟壳去送礼,捅开了野利家的裂缝,李元昊把两员将领处置了,《梦溪笔谈》写得明白,说平夏之功,种世衡计谋居多。
后头是儿子们接着往前推,上阵的多,带队的多,能打的也多,名字一排就是阵势,种诂,种诊,种谔,书里叫“三种”,边地有名气的悍将都被压着走,种谊那句口号流在地方上,“得种谊一人,胜得精兵二十万”,这话不是夸,是当地人的感觉,他们家在西北是能号令的,但不拿地盘做文章,不拉人搞自家小朝廷,就盯着边线,看住关口,把事做稳,这种路数,一门人只管守土,朝廷就有底气。
到靖康这一年,局面拧紧了,金军往南压,东京紧张,宋钦宗把隐居多年的种师道请出来,要他定方子,种师道看了路,一眼就知道对手粮草紧,他主张坚守,不冒进,拖住对方的气,消息上面传来一句要算日子出战,选个黄道日子去打,仗一开,宋军没占到便宜,种师道被撤了,后来百姓上书,请他回来,他又上任。
另一个是种师中,他接了救太原的命令,粮不够,兵不够,还要催战,他在临战前把话说得直,“天命如此,我不怕死,哪能不为国尽命”,六十八岁的人还在阵前站着,结果战死,再往后,金军围城,种师道病着也动身勤王,他提出让皇帝西迁,先避开锋线,等时机再收复,朝里有人把他评成胆小,这事没过,他没撑住,一个月后,东京失守,皇帝被掳走,宋钦宗回头说了句,我没听种师道的话,是我误了大宋。
《水浒传》把老种小种写在书里,不是为了摆个背景墙,是借着鲁智深这条线,把这个家族的影子留在读书人的眼前,渭州的案子本可以按条文办,书里没有把他写成英雄牌子,是让他走了,避一避麻烦,这个走,背后是种家将能给到的那点缓冲,护不住天下所有人,护一个看得见的好手,边地的将门,做到了能做的那部分。
说起朝廷里的起落,有的路就是这么拧着走,高俅能升到宰相的位置,边上的兵权能被一个道士的掐指消息拿来定战机,老将拿着稳字被贴上胆小的标签,兄弟在阵前,在催战下硬着上,结果就是把命交在那一场,等到局面到边上了,皇帝才回看,才知道谁的话该听。
鲁智深这一拳打下去的事,是一个案子,种家将的三代是一个朝的周围,有人说鲁智深运气好,话可以这么说,但支撑他能有这条路的,是种家人铺出来的底,等你再翻《水浒传》,看到那个出拳的和尚,别只看他把谁打倒,想一想谁在他背后挡风,种师道,种师中,那一门人。
这不叫关系,是家学,是传承,是在制度外面能留出的一点缓冲。
鲁智深走进江湖的路,种家人在风沙里一直守着,他们一个成了故事,另一些成了城边的名字,都让那个年代多撑了一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