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明见局)
![]()
汇丰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直言,此次交易是“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大投资”。
作者|周叙
就在昨日,香港金融市场被一则重磅公告搅动:汇丰控股及恒生银行联合宣布,汇丰亚太拟以每股155港元现金对价私有化恒生银行,交易涉及资金约1062亿港元,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
这意味着自1972年上市、运营近百年的恒生银行或将终结53年的公开交易历史,彻底成为汇丰控股的全资子公司。
更值得关注的是,恒生银行全资附属的恒生指数有限公司编算管理着香港股市核心指标——恒生指数,这场私有化不仅关乎两家金融巨头的命运,更牵动着香港金融市场的神经。
![]()
![]()
交易全貌:溢价33%的“诚意”与125基点的资本代价
此次私有化交易的核心条款清晰勾勒出汇丰的投入与恒生的估值定位。
根据联合公告,每股155港元的现金对价较恒生银行前3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116.5港元溢价约33%,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119港元溢价30.3%,隐含2025年上半年市账率1.8倍,显著高于香港同业水平。
从股权结构看,汇丰亚太及其一致行动人已持有恒生银行63.33%股权,此次需收购剩余6.85亿股计划股份,总耗资约1062亿港元,全部来自汇丰集团内部资源。
对恒生银行股东而言,交易附加的股息安排进一步提升了吸引力:2025年第三次中期股息将全额派发且不从中扣除,后续股息则会相应调整对价,同时汇丰明确表示不会提高报价。
![]()
这一设计被市场解读为吸引中小股东投票支持的关键举措,尤其在恒生业绩承压背景下更具说服力。
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恒生银行营业收入209.75亿港元,同比仅增长3%,但股东应得溢利下跌30.46%至68.80亿港元,每股盈利下降34%至3.34港元。
汇丰方面则需承担显著的资本压力,官方公告显示,交易将使汇丰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下降约125个基点,而截至2025年6月底其CET1比率为14.6%。
为应对这一冲击,汇丰已制定补救方案:暂停未来三个季度股票回购,通过内生性资本增长将CET1比率恢复至14.0%-14.5%的目标区间。这一取舍折射出汇丰对此次交易的战略决心,也就是其宁可牺牲短期股东回报,也要推进私有化进程。
目前来看,交易生效仍需跨越多重门槛,包括计划股东投票通过、高等法院批准及监管审批等。
据悉,香港金管局已明确表示已知悉计划,正与相关银行保持沟通并按既定程序推进审批,成为交易进程中的重要观察变量。
![]()
核心逻辑:风险管控与战略协同的双重驱动
这场千亿级交易的背后,或许是汇丰集团改革深化与恒生自身风险暴露的双重催化,而非偶然的资本运作。
从风险管控视角看,恒生银行持续恶化的资产质量似乎成为了关键推力。截至2025年6月底,恒生总减值贷款达550亿港元,不良贷款比率升至6.69%。
其中,香港商业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尤为突出,已作信贷减值的该类贷款达250.12亿港元,较半年前激增26%,而“第二阶段”(信贷风险显著增加)贷款更是从2024年底的294.38亿港元飙升至668.51亿港元。
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初星展银行研报已指出,恒生不良贷款率从上年上半年的5.32%升至6.12%,核心风险源于香港商业房地产市场低迷。
在这种背景下,汇丰通过私有化实现全资控股可直接介入风险管理策略,进而避免风险进一步传导至集团层面,这与2024年初汇丰收紧对恒生风险管控的动作形成延续。
再者,战略协同需求或构成交易的长期动因。汇丰自2024年起持续推动集团改革,通过调整部门设置与人事布局提升运营效率、压缩成本,而恒生的私有化正是改革的关键落子。
晨星分析师Michael Makdad指出,母子公司双重上市存在治理冗余,私有化有助于优化决策效率。
从业务协同看,汇丰可整合两大品牌资源,在科技投资、产品体系等方面实现规模化布局——恒生客户能接入汇丰全球网络,而汇丰则可借助恒生在香港本地零售及中小企业市场的深厚积淀,形成“全球资源 + 本地渗透”的互补优势。
最后,对香港市场的长期押注或构成战略底色。汇丰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直言,此次交易是“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大投资”,反映对其“超级联系人”角色的信心。
在汇丰看来,香港经济基本盘稳健且中期增长机遇显著,通过私有化简化业务架构、提升决策效率能更精准地把握市场机会,强化在核心本位市场的竞争力。
这种布局既回应了市场对汇丰区域战略的猜测,也为其亚太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
市场影响:金融格局重塑与长期价值考验
若交易最终落地,或将对香港银行业格局、投资者预期及两大机构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效应已在公告当日显现——恒生银行股价暴涨26%,总市值达2825亿港元,而汇丰控股股价大跌超6%,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
对恒生银行而言,“退市不退场”成为运营基调。
根据汇丰承诺,私有化后恒生将保留三项核心独立性:独立持牌银行资质、独立企业管治与品牌形象、现有分行网络,客户账户、客户经理等日常服务均不受影响。
这一安排可能意在平衡管控需求与品牌价值,恒生作为香港最大本地银行之一,其近百年积累的品牌认知与客户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2025年数据显示其在香港拥有超250个服务网点,内地亦有1263名员工组成的服务团队。这种“全资控股 + 独立运营”的模式,试图在整合协同与保持特色之间寻找平衡点。
同时,香港银行业竞争格局或将迎来微妙调整。恒生银行长期稳居香港本地银行龙头地位,其被汇丰全资掌控后,可能引发中小银行对市场份额的重新争夺。
更值得关注的是恒生指数的独立性问题,尽管恒生指数有限公司由恒生全资附属,但汇丰在公告中未提及指数编制管理的调整计划,市场普遍预期这一核心金融基础设施的运营将保持稳定,避免引发市场基准体系的动荡。
对汇丰而言,短期阵痛与长期收益的权衡成为焦点。摩根大通报告指出,即使不考虑营收协同与成本优化,消除恒生少数股权也将使汇丰2027年每股盈利及派息分别提升1.5%和3.1%,这为股价提供长期支撑。
但短期来看,1062亿港元现金支出与回购暂停可能压制投资者情绪,而能否真正释放协同效应仍需时间检验,因为科技投入的同步化、客户资源的交叉转化、风险管理的一体化等都需要跨越企业内部的文化与流程壁垒。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场交易成为观察香港金融市场活力的窗口。在全球金融格局调整与区域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汇丰的千亿押注既是对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背书,也折射出国际金融机构在不确定性中优化战略布局的尝试。
恒生银行退市与否最终或许不只是一家机构的命运转折,更是香港金融市场适应变化、保持韧性的生动注脚。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