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新版国际商务》第一章第3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研
《新版国际商务》第一章第3节『原创』
《新版国际商务》
巴黎雷欧 著
《新版国际商务》第一章第3节
第一章 国际商务的概念与历史演进
03 国际商务的历史演进势
国际商务的历史,是一部伴随人类生产力发展、国际分工深化与伦理观念进步的演进史。
从古代文明的区域性通商,到二战前的殖民贸易体系,再到战后全球化的黄金时代,直至 2020 年后的新阶段,国际商务的形态、范围与价值导向不断变革 。
每一次变革既受技术突破与经济需求的驱动,也折射出人类对 “国际合作伦理” 的重新认知。
梳理这一脉络,不仅能把握国际商务的发展规律,更能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理解当代国际商务 “平等互利” 伦理基础的形成逻辑。
一、古代至二战前:国际商务的萌芽与殖民掠夺本质
古代国际商务的雏形,诞生于文明交汇的区域性贸易网络,其核心特征是 “有限范围的商品交换” 与 “文化交流伴生”。
公元前 3000 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通过幼发拉底河与波斯湾,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开展香料、宝石贸易。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依托地中海贸易圈,与埃及、波斯进行橄榄油、葡萄酒与谷物的交换,为保证贸易安全,希腊城邦间还约定 “互为船只提供停靠便利”“减免关税”,这是早期国际商务合作的雏形。
中国始于汉代的 “丝绸之路” ,是古代国际商务的典范 。从中原出发,经中亚至欧洲,将丝绸、茶叶、瓷器运往西方,向东引入葡萄、苜蓿、佛教文化,实现 “商品与文明的双向流动”。
古代的国际商务,受限于交通条件(主要依赖陆路驼队与海上帆船)与生产水平(以手工业与农业产品为主),规模有限且未形成系统性规则,但已体现 “互通有无” 的朴素合作理念,符合亚里士多德 “交换是自然的行为” 的判断 ,人类通过交换弥补自身资源禀赋的不足,实现 “需求满足” 的基本目标。
中世纪至工业革命前,国际商务逐步从 “区域性” 向 “跨洋性” 扩展,但仍未摆脱 “封建特权主导” 的局限。
14世纪中叶,德国北部城市组建的 “汉萨同盟”,联合近 200 个商业城市统一商法、保护商队安全,推动北欧与西北欧形成统一经济区,这是最早的区域性商务合作组织。
15世纪 “大航海时代” 开启后,葡萄牙、西班牙通过航海技术突破,开辟了从欧洲至美洲、亚洲的新航线,国际商务的范围首次覆盖全球 。
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葡萄牙从印度、中国获取香料与丝绸,这些贸易虽扩大了商品流动范围,却带有 “暴力掠夺” 的底色,为殖民贸易埋下伏笔。
此一时期的国际商务,本质是 “集权与商业资本结合” 的工具,利益分配完全向欧洲强国倾斜,发展中国家与殖民地仅作为 “资源输出地”,尚未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
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前,国际商务进入 “殖民贸易体系” 阶段,其核心是 “工业国对殖民地的剥削性分工”。
18世纪 60 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对原材料与海外市场的需求激增 。英国通过殖民统治,将印度变为 “棉花种植园” 与 “纺织品倾销地”:
1814-1828年,英国对印度的棉纺织品出口从 400 万码增至 4.5 亿码,而印度本土的手工纺织业因无法竞争几乎消亡,这正是 “中心 - 外围” 分工的典型写照。
19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跨国公司(如英国帝国化学集团、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开始出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控制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 。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垄断香料贸易,通过 “低价收购、高价出售” 攫取超额利润。
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控制香蕉种植园,形成 “香蕉共和国” 的依附性经济。
这一时期的国际商务,完全遵循 “零和博弈” 逻辑:
工业国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与技术垄断,占据价值链高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被锁定在 “原材料供应” 与 “低附加值加工” 环节,利益分配极度失衡。
从伦理视角看,这种商务形态违背了 “平等互利” 的基本准则,是 “强权即公理” 的现实体现,也为 20 世纪中期的反殖民运动与全球化规则重构埋下伏笔。
二、二战后至 2020 年:全球化黄金时代与规则体系构建
二战结束后,国际商务摆脱殖民体系的束缚,进入 “全球化黄金时代”,其核心特征是 “多边规则建立”“分工深化” 与 “利益共享范围扩大”。
这一变革的背景,是二战对全球经济的毁灭性冲击(全球贸易额 1945 年较 1938 年下降40%),以及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 ,各国意识到 “孤立发展”与 “剥削性分工” 不可持续,需通过多边合作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成立,分别负责稳定国际汇率与提供战后重建贷款,1947 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签署,确立 “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透明度原则”,为全球贸易提供统一规则框架。
三大机构共同构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国际商务的稳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 GATT,进一步扩大多边贸易规则的覆盖范围,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纳入管辖,推动全球化进入 “深度整合” 阶段。
1995-2008年,全球贸易额从 7 万亿美元增至 15.7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5%。
跨国直接投资从 3330 亿美元增至 1.9 万亿美元,全球价值链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格局 。
中国通过加入 WTO(2001 年),深度融入全球分工,成为 “世界工厂”,2008 年出口额达 1.43 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比重 8.9%。
德国通过 “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 + 本土组装”,形成 “高端制造 + 技术输出” 的竞争优势,2008 年汽车出口额占全球 20%。
这一时期的国际商务,虽仍存在 “发达国家主导规则” 的局限性(如WTO 争端解决机制效率低下、农业补贴谈判进展缓慢),但已实现从 “剥削性分工” 向 “互利合作” 的本质转变 。
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获得技术转移与就业机会,中国、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全球贫困率从 1990 年的 36% 降至 2019年的 8.4%,体现了全球化 “减贫增收” 的积极效应。
2008年金融危机后至 2020 年,全球化进入 “调整期”,逆全球化思潮开始萌芽。
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加剧了部分国家的 “利益分配焦虑”。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因 “产业空心化” 导致就业流失,将矛盾归咎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2016年,英国通过公投决定 “脱欧”,反映了部分民众对 “区域一体化过度” 的不满。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 “贸易战”,加征关税覆盖 5500 亿美元中国商品。
但这一时期的逆全球化,尚未动摇全球化的根本框架 。
2019年,全球贸易额仍达 19.05 万亿美元,跨国直接投资保持在 1.5万亿美元以上,中国倡议推动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全球化注入新动力(2013-2019 年,中国与南亚与中东国家贸易额达 9.2 万亿美元)。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国际商务,呈现 “调整中发展” 的态势,规则体系的缺陷与利益分配的失衡开始显现,但 “互利合作” 仍是主流。
三、2020 年后新阶段:冲击与重构中的国际商务
2019年以来,2019-nCoV疫情、俄乌战争、中美科技竞争三大事件叠加,对国际商务产生 “颠覆性冲击”,推动其进入 “重构阶段”,呈现 “供应链韧性优先”“技术脱钩风险加剧”“区域化合作深化” 三大特征。
这一阶段的变革,既是对全球化 “效率优先” 模式的反思,也是各国在“安全与效率”“合作与对抗” 之间的重新权衡。
2019-nCoV疫情首先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2020年,疫情导致中国武汉、深圳等制造业重镇停产,全球电子、汽车供应链 “断链”。丰田、大众等车企因缺少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全球工厂停工。
2021年,苏伊士运河堵塞、马来西亚疫情导致半导体封测工厂停产,进一步加剧供应链混乱,全球贸易成本上升 15%-20%。
这一冲击使得各国与企业意识到 “单点依赖” 的风险,开始推行 “供应链多元化”“近岸外包” 策略:
苹果公司将部分 iPhone 组装从中国转移至印度、越南。
美国要求半导体企业 “本土建厂”(如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投资400 亿美元)。
欧盟推动 “电池本土化计划”,要求 2030 年本土电池产能占比达 90%。
供应链的重构,虽在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如苹果印度工厂的良品率较中国低 10%-15%),但长期来看,也推动国际商务从 “效率至上” 转向 “效率与安全平衡”,为 2025 年后更具韧性的全球化奠定基础。
俄乌战争加剧了能源与粮食供应链的断裂,重塑全球资源贸易格局。
2022年,俄罗斯以“特别军事行动”的借口侵入乌克兰,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战争不仅导致能源与粮食贸易的 “政治化”(如欧洲减少俄能源进口,转向美国、中东),也推动各国重新审视 “能源安全” 与 “粮食安全”,加速绿色能源转型 。
欧盟将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 从40% 提升至 45%。中国2023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12 亿千瓦。
对国际商务而言,意味着 “能源贸易” 从 “纯粹经济行为” 转向 “经济与政治交织” 的复杂领域,也为绿色能源贸易(如光伏组件、风电设备)提供了增长机遇。
中美科技竞争是 2020 年后国际商务重构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是 “技术霸权与技术自主” 的博弈。
美国为维持在半导体、AI、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通过 “出口管制”“投资审查”“供应链排斥” 等措施,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 。
2022年,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 ,禁止接受补贴的半导体企业在中国建厂。
2023年,美国将 1300 多家中国实体列入 “限制清单”,限制购买美国技术产品。
2024年,美国推动美、日、韩、台“芯片四方联盟”,进一步构建 “技术围堵” 体系。
中国通过 “自主研发”“国产替代”“遥遥领先” 应对,2023 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5%。
这种 “技术脱钩” 风险,虽在短期内影响全球科技产业链的协同(如半导体企业研发成本上升 20%-30%),但也倒逼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自主,推动全球科技分工从 “单极主导” 向 “多极并存” 转变,为国际商务的 “技术多元化” 创造条件。
四、历史演进的启示:从 “强权伦理” 到 “道德律令” 的进步
国际商务的历史演进,本质是伦理观念从 “强权即公理” 到 “平等互利” 的进步,这一过程与康德的 “道德律令”思想高度契合。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的道德原则,认为 “任何理性存在者,都应被视为自身目的,而非他人实现目的的工具”, 这一原则为国际商务的伦理基础提供了核心指引。
古代至二战前的国际商务,违背了 “人是目的” 的原则。
殖民贸易将殖民地人民视为 “资源掠夺的工具”,将殖民地经济视为“工业国的附庸”,完全忽视了殖民地的发展权利与人民的福祉 。
英国在印度的棉纺织品贸易,导致印度手工业者破产、农民失去土地,沦为 “赤贫阶层”。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的香料垄断,通过 “暴力镇压反抗”“强制种植” 等手段,导致当地人口减少 10%-15%。
这种商务形态,是 “工具理性” 压倒 “价值理性” 的体现,仅关注 “利润获取”,而忽视了 “人的尊严与发展”,最终因伦理失衡走向崩溃。
二战后至 2020 年的国际商务,逐步践行 “人是目的” 的原则。
多边规则的建立(如 WTO 非歧视原则)、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如中国加入 WTO)、减贫效应的显现(全球贫困率大幅下降),均体现了 “国际商务服务于人的发展” 的价值导向 。
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创造了数亿就业岗位,使 8 亿人脱贫。
东南亚通过吸引外资,发展电子、纺织产业,实现人均 GDP 从 1990 年的 500 美元增至 2019 年的 4000 美元。
这些实践证明,国际商务遵循 “平等互利” 的伦理原则,将每个参与方视为 “目的” 而非 “手段”,实现了 长期稳定发展。
2020年后的新阶段,更需要以 “道德律令” 为指引,应对矛盾与挑战。
在中美科技竞争中,美国的 “技术脱钩” 政策试图将中国视为 “威胁” 而非 “合作伙伴”,违背了 “平等尊重” 的伦理。
部分国家的 “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如单边碳关税),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差异,违背了 “公平正义” 的伦理。
而 RCEP 的生效、中国倡议的 “共商共建共享” 原则、G20 对 “全球供应链韧性” 的共识,则体现了 “道德律令” 的当代实践 ,通过尊重各国的发展权利、平等协商规则、共享发展机遇,推动国际商务回归 “人是目的” 的本质。
国际商务的历史演进,是一部伦理观念不断进步的历史 。从 “殖民掠夺” 的强权伦理,到 “平等互利” 的道德伦理,每一次变革都推动国际商务更贴近 “人的发展” 这一核心目标。
2020年后的新阶段,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坚守 “人是目的” 的道德律令,通过多边合作化解矛盾、重构规则,国际商务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新版国际商务》(第5版):简介
本书是广东高校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推荐读物,也是工商贸易类专业考研辅导用书。全书具有国际视野,论述深入浅出,在当代国际商务理论和国际商务专业技能方面多次被评为优秀书籍,助力商贸专业人士通晓国际商务环境和规则,熟悉跨国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用于培养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商务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法律实务的国际化、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剖析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的权威著作,紧跟时代步伐,结合21世纪第三个十年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新兴趋势,对国际商务的核心概念、历史演进、关键理论、实务操作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更新,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国际商务领域的全景图。
书中对国际商务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了其涵盖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复合型体系,并从历史维度追溯了国际商务从“零和博弈”向“共生共赢”转变的演进路径。
在理论探讨部分,本书不仅深入解读了传统国际商务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还着重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国际生产网络理论、ESG价值理论等新兴理论,为理解当代国际商务的运行逻辑提供了全新框架。
在实务操作层面,本书详细阐述了国际商务中的资本移动、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科技与信息合作、供应链管理、支付结算与数字贸易、商务谈判、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
书中还对国际商务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探讨了技术革命、绿色转型、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国际商务发展的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既适合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企业决策者、国际贸易从业者等作为实践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国际商务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国际商务的发展规律,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决策与运营能力。
《新版国际商务》(第5版):目录
本书简介
第一章 国际商务的概念与历史演进
01 国际商务的核心定义
02 经济国际化新趋势
03 国际商务的历史演进
04 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的新议题
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 “4C”
05 “4C” 的基本特征
06 “4C” 的相互关系
07 关于 “4C” 的实践启示
第三章 国际商务的核心理论
08 传统国际商务理论
09 国际商务理论新发展
10 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
1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章 国际商务中的资本移动
12 资本要素国际移动的经济动机
13 资本移动的经济效应
14资本移动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 国际商务中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15 国际承包工程
16 国际劳务合作
17 实务操作与风险应对
第六章 国际商务中的科技与信息合作
18 国际科技合作
19 国际信息合作
20 现代电子商务
第七章 国际商务中的供应链与绿色贸易
21 国际供应链管理
22 国际绿色贸易与伦理
23 实务操作与风险应对
第八章 国际商务中的支付结算与数字贸易
24 国际支付与结算
25 国际数字贸易
26 实务操作与风险应对
第九章 国际商务谈判
27 国际商务谈判理解与准备
28 谈判力与技巧
29 谈判模式与文化影响
第十章 国际商务的合规管理
30 国际商务合规的概念与范围
31 合规的核心领域与实务操作
32 合规的风险与应对
第十一章 国际商务的风险管理
33 国际商务风险的概念与识别
34 核心风险类型与应对
35 风险管理体系与案例
第十二章 国际商务的法律保护
36 法律保护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37 法律适用与保护内容
38 国际投资的法律保护
第十三章 国际商务争议的解决
39 争议解决的一般方法
40 国际商事仲裁
41 国际司法诉讼
第十四章 国际商务争议的案例与启示
42 数字争议案例
43 绿色争议案例
44 投资/贸易争议案例
45 争议解决的启示
第十五章 国际商务的未来趋势
46 技术革命驱动的趋势
47 绿色转型驱动的趋势
48 地缘政治驱动的趋势
第十六章 国际商务的企业策略
49 国际商务的展望
50 企业的国际商务策略
51 国际商务的价值重构
附录1 国际商务核心数据汇编
附录2 国际商务核心机构与平台
附录3 国际商务核心法规与标准
附录4 国际商务案例库
附录5 参考书目
著者简介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