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苏州潘家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那两个国宝级的大鼎,大盂鼎和大克鼎,可背后的潘达于这个人,经历过的事儿才真叫人感慨。她原名叫丁达于,1906年出生在苏州一个官宦家庭,父亲丁春之当过晚清的知县,后来辛亥革命后回家搞实业,成了当地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丁家条件不错,住的老宅在苏州巷子里,石狮子守门,回廊环绕那种。潘家那边更不得了,祖上是清朝大官,潘世恩是道光年间的状元,当过军机大臣,潘祖荫后来也当高官,家族攒下不少财富,尤其是青铜器和字画收藏。潘家这一支人丁薄,潘祖荫没孩子,弟弟潘祖年儿子都早夭了,就从旁支过继了潘承镜当孙嗣,续两房香火。
![]()
1923年,丁达于17岁那年,家里安排她嫁给潘承镜。潘家祖宅在西花桥巷,占地大,高墙围着,门匾金字闪闪。结婚没多久,就三个月,潘承镜得病没了,那年她刚满18岁。潘家刚撤喜庆的布置,就得挂白灯笼。丈夫没了,公婆早逝,只剩祖公公潘祖年和祖婆婆。她本想帮着照顾老人,渡过难关再走人,结果这一留就一辈子。潘祖年1870年出生,到1925年已经55岁,身体不行了。那年他病重,把她单独留下,交代潘家藏品的事,特别是大克鼎和大盂鼎这两件重器,让她守护好,别落外国人手里。她接了这个担子,从此改姓潘达于,还从远支过继一男一女当后嗣,便于管家业。
![]()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高101.8厘米,鼎身有291字铭文,记周王训诫的事;大克鼎是孝王时期的,高93.1厘米,290字铭文,涉及土地制度和官制。这俩鼎跟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价值连城。潘家祖上潘祖荫在光绪年间从陕西买来大克鼎,潘祖年管着这些东西。潘祖年一走,潘达于20岁不到,就得扛起整个家。亲戚们不服气,她一个年轻寡妇管着大笔财产,七姑八姨老来打秋风,私下说她黄毛丫头,好拿捏。她聪明,抓大放小,小钱给点,涉及到藏品底线就硬扛,慢慢站稳脚跟。可麻烦不止这些,外国人盯着呢,好多收藏家上门,用黄金换鼎,有美国人出600两黄金加一栋洋房,那时候黄金是逃命硬通货,她没动心。
![]()
1931年东北出事,日本势力越来越大,她觉得不安全。1935年,国民政府的人来苏州,说借鼎放新办公楼展览,沾福气。她知道这是借了不还的把戏,潘家平民百姓,怎么从政府手里要回来?她就说不知道鼎在哪,祖辈早处置了。官员没硬抢,走了。可她明白,这招用不了多久。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苏州沦陷在即,她找两个可靠木匠,做了大木箱,把鼎放进去,塞破衣服被子和小件青铜器、金银物件,埋在老宅堂屋地下,一人深坑,盖土铺砖,上面放八仙桌和家具,看不出痕迹。她承诺养木匠全家一辈子,换他们保密。
![]()
苏州沦陷后,日军知道潘家有宝,闯进来搜了七次,翻箱倒柜,抢走不少字画财物,但鼎没找到。留守佣人说主人不在,不知道东西的事。潘达于带着家人躲到光福乡下,心挂着家里的宝贝。1941年左右,埋鼎的地方塌陷,木箱盖子烂了,地面方砖下沉。她和儿子潘家懋带人挖出来,那时候抗战还没结束,得找新地方藏。她把鼎移到后院一间没人注意的杂物屋,鼎里塞破衣服杂物,上面堆旧家具,伪装成垃圾堆。就这么放着,一直安全到解放。
![]()
新中国成立前,潘家藏品丢了不少,因为偷盗和掠夺,只剩不到三成,但最重要的两鼎还在。1951年,她写信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说盂克二鼎是全国重要文物,该放博物馆保存永久,捐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的博物馆,让大家都能看和研究。文化部接受了,颁奖状褒扬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还给了2000万元旧币奖励。那笔钱在当时是巨款,她全捐给了抗美援朝前线战士。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大克鼎成了镇馆之宝,大盂鼎后来1959年调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宝贝。
![]()
她没停下捐献,1956年捐了99件字画,1957年捐了150件,1963年捐了380块青铜器铭文玻璃底片,这些底片是她抗战前拍的,以防原物丢了还能留资料。1979年又捐了一些,到晚年总共捐了近五百件文物资料。潘家从鼎盛到中落,她管家几十年,日子过得简朴,卸下重担后更轻松。上海博物馆一直照顾她,2002年帮她在苏州买房,管医疗和保姆费。2004年她百岁生日,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办特展,让大盂鼎和大克鼎重聚,这是分别45年后的第一次。她穿红衣服,从轮椅上下来,围着鼎转圈看,说一点没变。
![]()
潘达于的孙子潘裕翼说她不在乎钱,回忆往事就是这样的人。她这一生,从18岁守寡,到102岁2007年去世,整整84年没再嫁,因为那个承诺,把大半辈子献给了守护文物。原本潘家藏品多,她离宝物最近,却全捐国家;离钱最近,奖励也捐了。这事儿说起来接地气,她不是什么大英雄,就是个普通苏州女人,摊上家族重担,咬牙扛下来。想想那年代,战乱兵荒,女人地位低,她一个寡妇管着家业,对付亲戚、外人和日军,得有多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她做到了,没让国宝流失海外或毁于战火。
![]()
文物不是私产,是民族记忆,她守护的不是潘家的东西,是中国历史的片段。大盂鼎和大克鼎现在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供大家研究和参观,铭文帮史学家懂西周制度。潘达于的举动影响后人,好多收藏家跟着捐东西,像张伯驹、章乃器他们。苏州潘氏家族从清代鼎盛,到她这代结束收藏时代,但留下的遗产永存博物馆。说实话,她没美化谁,潘祖年托付时就想着家族香火和财产,亲戚们贪婪,日军抢掠,这些负面都没遮掩。她自己也苦,守寡一辈子,晚年虽受照顾,但早年吃尽苦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