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所走进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温暖而有深度的“陪伴式研究项目研讨”。
![]()
本次活动由海淀教科院教师发展所所长严星林带队,杜卫斌、霍霖霞、李雷、万瀚龙等老师共同参与。人航学校科研主任刘姝君,以及罗燕、韩燕燕、李晓宇、张梦仙、杨爽五位学科组长一同出席。本次活动聚焦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素养模型构建与实践策略,通过深度对话与交流,旨在以“专业陪伴”助推教师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明晰新路径,系统引领教师跨越发展高原
![]()
基于前期调研,严星林针对五位学科组长所处不同职业阶段精准把脉,逐一解析突破方向与发展重点。他详细阐述了专业教师的“七大知识结构”与“四层素养模型”,强调专业教师应具备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科研知识与实践知识,并实现功能素养、认知素养、社会素养与自我素养的协同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框架。
![]()
![]()
![]()
二、探索新机制,双轨推进教研训一体化
研讨会中,海淀教科院团队带来了两条清晰而有力的成长“双轨”:一是源自吴颖惠院长的“学-思-研-行-述”教师成长路径,强调知行合一;二是借鉴朱永新教授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学习共同体”三专模式,突出共同体支撑。课题研究成为衔接两条轨道的关键枢纽,贯穿“问题-文献-行动-反思-成果”全流程,切实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蜕变。
![]()
![]()
三、启动新行动,“四个一”计划让成长看得见
为让理念落地、让改变发生,严星林提出了本学期“四个一”专业行动目标: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设计一个教研活动案例、确定一个课题并完成文献综述、开展一次深度课堂观察并形成教学案例。这些“小切口、深扎根”的任务,旨在帮助教师突破发展瓶颈,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赋能中实现自我迭代。
![]()
![]()
四、共赴新未来,构建“伙伴式”教师发展共同体
研讨尾声,大家围绕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四句教育箴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展开共鸣交流。教育的艺术,在于看见每一处细节;教师的成长,源于每一天的实践。唯有怀揣爱心、脚踏实地,方能以研促教、以教彰研,与学生共同成长。
![]()
此次研讨不仅是理念的传递,更是行动的开启。会后,教科院教师与学科组长结成“成长伙伴”,一一对接,基于真实问题拟定本学期合作计划。未来,海淀教科院将继续深化“陪伴式研究”模式,与一线教师并肩前行,共同构建“学习—研究—实践”循环共生教师发展新生态,为海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持久动力。
![]()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
![]()
![]()
![]()
![]()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