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假期,一则212越野车的翻车视频,意外地演变成了一场品牌之间的舆论暗战。北汽集团的一份“澄清声明”,以及随之而来的二次炒作,将公众的视线从产品安全引向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商业纠葛。回想一年多以前,在212品牌发布会次日也是一篇撇清关系的声明让汽车行业为之惊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北汽集团这么爱撇清关系?
一、 北汽集团的“心结”: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汽车往事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漫长画卷中,“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汽集团”是两个必须被浓墨重彩书写的名字。北京汽车制造厂(BAW),诞生于1951年,同时上世纪60年代,为了满足国防需要,北京汽车制造厂在1965年打造出了212这款传奇越野车,为当时的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代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荣耀与梦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来临,为整合资源、谋求更大发展,在原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重组与整合,北汽集团这一现代化的庞大汽车集团在1994年应运而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我们今日所见的BJ40、BJ80等新一代越野车。而那个承载着最初记忆的“北京汽车制造厂”(BAW),以及其核心资产——212车型,则在历史的演变中开始了自己的新生。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北汽集团那份复杂的心结了,每当212出现在舆论场,对北汽集团而言,都像是一次关于“谁才是正统”的灵魂拷问。北汽集团倾力打造的BJ系列,在市场认知上也难以撼动212在人们心中那份最原始的情怀。
二、 212的传承:民族符号的生存权,需要更多包容
212,不仅仅是一个车型代号,它是一代人的记忆, 212品牌的存在,与北汽集团BJ系列、长城坦克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硬派越野市场的多元生态,满足着不同圈层用户的需求,一个拥有深厚情怀基础的品牌能够延续,是对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种丰富和滋养,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需要的是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
一片看似常规的澄清声明,恰恰暴露了北汽集团在品牌战略上的某种不自信。一个对自身产品力有绝对信心的企业,会更多地专注于讲述自己的故事,而非不断去解构他人的叙事。这种针对性的“内耗”,非但无法为自己赢得尊重,反而可能损害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其实,双方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互相否定与踩踏,而是共同书写好中国越野的传奇,远比内耗更有价值。
结语:市场终将选择用产品投票
商业竞争的本质是价值的竞争。舆论的喧嚣终会散去,最终决定品牌命运的,永远是过硬的产品、可靠的质量和深入人心的服务。
这场风波,但愿能给所有中国品牌一个启示:我们的对手,从来不是身边的同胞兄弟,而是广阔的世界舞台与时代的飞速变革。携手并进,方能共赴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